7月2日,淘寶閃購宣布在未來12個月內投入高達500億元的補貼,主要就是為了抓住即時零售的風口。
即時零售不是什么很新鮮的模式,京東2015年就推出了京東到家,阿里在2018年很高調地宣傳新零售,線下收購大潤發,線上收購餓了么,大量開盒馬鮮生的門店,無非是想把線上和線下零售業態打通。7年了,餓了么、盒馬也沒能盈利,收購大潤發花了超500億,最后賣掉收回131億,虧了300多億。
所以,阿里這次入局即時零售挺低調。
發力方向不對,500億最后只會燒個寂寞
拿500億去支持線下商家運營、培養消費者心智本身沒問題,但有個前提,就是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線下實體店做線上有足夠高的效率。我認為這個前提不成立,即時零售的終局是倉,而不是店,你現在去補貼線下店,只會補貼個寂寞。
首先,店的模式是很難盈利的,客單價就30多塊錢,配送成本要7塊錢,配送占了成本的20%,線下商超門店的毛利率能有多少?永輝這么強大的供應鏈和規模密度,也就20%的毛利率。另外,做過超市便利店的朋友肯定清楚,既做線下又做線上,庫存會是很大問題,消費者去線下買東西,有沒有貨一目了然,線上則需要商家頻繁點貨、更新庫存,你要是經常點便利店的商品外賣,一定出現過店員打電話過來說:“XX商品沒貨了,能不能換個XX。”很影響消費體驗。
前置倉的效率遠高于線下門店兼做線上。什么是前置倉?樸樸、小象、叮咚買菜、山姆都是前置倉。前置倉只有倉,沒有門店,開店一般都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租金必貴,倉都是開在很隱蔽的地方,首先省下一大筆租金,然后倉不需要店那種明亮的燈光、不需要導購,而且倉不需要留空間給消費者逛,空間使用效率更高,SKU輕松做到上萬,商品豐富度遠比線下高。
目前前置倉客單價大概60-80元,而且是集約配送,線下門店配送一般都是用平臺的外賣小哥,前置倉配送成本要低于店,一單配送成本已經降到6塊錢以下,占銷售額的比重不超過10%。再加上前置倉還有高毛利的自營貼牌商品,所以樸樸、叮咚、小象在運營成熟的區域都能盈利。盈利能力最強的前置倉就是山姆,去年山姆在華銷售超過一半都是靠前置倉,全國330個倉,平均一個倉一天賺7500。另外前置倉的營業時間最晚可以到凌晨,這是線下門店沒法比的。
所以,無論是商品豐富度、價格、盈利能力、營業時間還是運營難度,線下店兼做線上的O2O模式都做不過前置倉,所以淘寶閃購在補貼一個僅起過渡作用的商業模式心智,未來前置倉密集鋪開后,店的模式可能就不存在了。舉個例子,你可以試試在歪馬(閃電倉)或小象(前置倉)上買酒,無論是品類豐富度還是價格都吊打線下店。
即時零售不可能替代傳統電商
阿里也好,京東也好,發力做即時零售的根本原因還是害怕即時零售未來會逐步替代傳統電商。從供應鏈效率上來講,不可能。傳統電商可以做到直接從工廠發貨到消費者手上,履約成本可以做到低至1塊錢,即時零售需要在居民區建倉,需要分揀打包,需要承擔高達6元的配送費用,成本肯定比傳統電商高不少。另外,前置倉SKU無非就是萬級,電商是億級,所以從多和省的角度,即時零售與傳統電商差距明顯。所以阿里也不要急,不要為了碟醋包頓餃子。
淘寶現在砸500億去補貼,那好,美團也會加大補貼力度,美團最近紅包膨脹力度比之前大了一倍都不止,你能攻,美團也能防。補貼只會吸引羊毛用戶,美團那一批核心外賣用戶很穩,補貼總有停的時候,到時候用戶還是會回到履約最快、體驗最好的平臺,最終市場份額可能發生不了本質上的變化,最后發現互相燒了個寂寞。
年初Deepseek帶著一眾互聯網一起漲,市場覺得中國AI元年要來了,回頭這些互聯網龍頭跑去外賣市場卷,還是搞補貼大戰最沒技術含量那一套,這會兒把漲的又跌回去了,真是憑運氣的漲,一定能憑實力跌回去。對國內電商巨頭真是失望極了!
來源:卓哥投研筆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