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新感知7月7日訊“楊家將保社稷忠心耿耿,數十載東西征南北戰立下漢馬功勞……”近日,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藝心向黨·藝廉潤心”志愿服務隊赴山東省東明縣第一中學,以送戲入校與返家鄉支教相結合的形式,開展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邂逅戲曲之美
在東明縣大平調非遺傳承中心,非遺傳承人吳從印向志愿者們講解大平調的歷史起源、傳承發展和創新應用。“大平調不僅是腔調,更是東明縣土地里生長出的文化血脈。”吳從印說道。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了解到,這種源于明代中期的古老劇種,以丹田發聲的“大本腔”和青銅鑼鼓的鏗鏘節奏為特色,從黃河灘涂的麥場社火走向國家級非遺舞臺,成為東明縣獨特的文化符號。
在實踐課堂上,志愿者們身穿女帔,隨著傳承人學習“亮相、抖袖、甩袖”等程式化動作。當棗木梆子與青銅鐃鈸撞出《三傳令》的鏗鏘節奏,學生們嘗試著模仿花臉行當的“炸音”唱法,胸腔震動間仿佛能聽見黃河冰凌碎裂的轟鳴。“大平調表現題材豐富,內容接地氣、有敘事性,來到這里不僅掌握了‘以氣托聲、以聲傳情’的演唱精髓,更感受到老藝人們對傳統藝術的那份執著與堅守。”志愿者邢廣賀感嘆道。
用舞臺點亮藝術薪火
在東明一中演播大廳,志愿者們充分發揮戲曲專業優勢,舉辦了“非遺戲曲進校園”專場演出。此次演出精選了山東梆子《黑遇路》、豫劇《穆桂英我家住山東》等蘊含廉潔元素的經典劇目。菏澤學院學子以細膩的表演、激昂的唱腔詮釋了戲曲藝術的獨特韻味,點燃了青少年對戲曲文化的熱愛,推動了傳統藝術在校園中的薪火相傳。此次活動不僅展現了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更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師生們樹立廉潔意識,弘揚清風正氣。
在課堂播撒藝術種子
“同學們知道什么是糧畫嗎?”在東明一中美術教室,美育組的志愿者們以“廉韻入畫”為主題,為同學們開展了一堂行走式藝術課堂。活動通過糧粒拼貼、紙漿臉譜繪畫等形式,引導同學們在藝術創作中感受“以廉為美”的文化內涵。在糧畫創作區,志愿者們指導同學們用紅豆、黑米等谷物拼貼包拯、姜維等廉潔人物,一粒粒糧食在底板上勾勒出鐵面無私的神態。在臉譜繪制區,同學們用黑、白兩色描繪剛正不阿的臉譜紋樣,通過色彩對比傳達“廉潔潤初心、鑄魂擔使命”的時代責任感。“此次課堂將非遺糧畫與臉譜藝術進行巧妙融合,不僅使我們掌握了糧畫選糧、構圖、粘貼的工藝技巧,而且通過介紹每個臉譜蘊含的意義,傳遞了廉潔正直的價值觀。”志愿者周少遠說。
本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學生在藝術課堂中切身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融入社會、服務群眾的過程中踐行知行合一、收獲成長。下一步,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將繼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助力鄉村振興,扎實服務基層一線,以實際行動為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山東網記者謝雯嘉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