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宸斐
編輯|宋婉心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60天賬期”官宣后的第十天,一位某新勢力車企采購告訴36氪,目前公司內部剛完成調研與論證,將把全部賬款賬期調整為60天,不分舊賬新賬,也不分供應商類別。
這不是一個所有車企都能做出的決定。對于大多數現金流不富裕的車企而言,將存量賬期也轉為60天,會直接引發債務危機。
與此同時,供應鏈側,多位供應商告訴36氪,“60天賬期”后這一個月,并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變化。
他們的擔憂仍舊大于期待。一位從事汽車供應鏈20年的行業人士表示,如果從開發票之日起才開始計算賬期,那這一規定很可能作用不大。
“價格戰”還未真正退場,“賬期戰”又上場,處于行業出清階段的汽車產業鏈,開始進入更激烈的調整期。
車企拖賬,誰的鍋?
以A股乘用車行業的8家上市公司及“蔚小理”為樣本,不難看出,幾年間賬期越來越長是行業共性。
圖:部分車企2021年至2024年應付賬款周轉天數 數據來源:Wind
注:A股8家上市公司應付賬款含應付票據
賬期越來越長,是壓力轉移的結果,源頭在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導致的“內卷”。
2023年開始的價格戰,將車企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汽車行業利潤率為8%,到2024年滑落至4.3%,今年一季度則進一步降至3.9%。
價格戰有行業競爭的原因,也有需求側原因。
前述某新勢力采購表示,早期某車型曾采用很多進口零部件,但價格貴,消費者不買賬,主機廠只能進行國產化和VAVE降本。
利潤越來越薄,迫使車企轉向上游尋找降本空間,將成本壓力轉移給供應鏈,拖長賬期便是方式之一。
這其中,造成情況進入惡性循環的一個關鍵在于,供應商之于主機廠供過于求,上下游話語權懸殊。在供應鏈中,除了少數處于絕對龍頭地位的企業,多數供應商面對主機廠的要求往往都束手無策,最終只能讓步。
“供應商之間本就競爭激烈,不接受長賬期,可能連業務都沒有。”資深從業者徐飛表示。供應商何宇也認同這一境況,“供應商對嚴苛的商務條件有妥協的屈從心,為了不被淘汰,怎么都行。”
“虧本做生意總比產線、資源閑置要能多活幾天。”一位行業內人士表示。
因此,雖然內卷是市場成熟階段的必然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供應鏈金融運用不當的情況。
“不得不接受長賬期”的窘境,讓供應商生存處境愈發艱難。
為車企提供檢測服務的供應商何宇表示:“我們是研發型企業,有發明專利的專精特新,但是利潤和賬期很難支持持續研發投入。”
“現在全靠股東自有資金預付運營費用,根本不敢擴張,能維持就萬幸了。”供應商李洲告訴36氪,價格戰中,很多車企采用低價中標規則,供應商只能陷入互害式競爭。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被過度用于轉嫁資金壓力的供應鏈金融,加劇了上下游生態的失衡,但作為市場經濟中產業擴張的關鍵機制,其在資金配置層面有其天然優勢。
一方面,供應鏈金融能夠彌補銀行貸款在資金量、流動性等方面的局限;另一方面,通過提高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資金往來效率,供應鏈金融能夠快速拉動行業的發展。
落實難
“一刀切很難實施。”徐飛對60天賬期持保留態度。
60天賬期看似是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但事實上,在賬期實際執行中卻存在諸多復雜環節,難以用統一標準來規范。
以結算流程為例,據李洲介紹,車企結算一般都是按照合同簽訂、執行、驗收、開發票、收款這幾個步驟執行。不同車企的結算方式不同,有的是分階段結算,按3:4:3,有的則是100%完成工作后才結算。
前述新勢力車企采購人員也表示,賬期有多種情況,在60天賬期承諾前,間采一直都是90天現金付款,而零部件采購的賬期規則則存在一定差異。
首先,大多數車企并未明確60天賬期起止時間的規定。
在徐飛看來,60天賬期的規定如果可以落實,供應商現金流將會大大緩解,但實際上,從哪天計算還是車企說了算。
現實中對供應商而言,交貨之后,其賬期就已經開始了。但從具體操作上,為了與稅收關系保持一致,供應商的開票日期才被作為賬期的起點。
李洲告訴36氪,供應商回款的最大不確定性正是來自于開票前的驗收環節。
“驗收環節是最麻煩、也是最無法客觀衡量的。”李洲說,“通常工作完成后,我們會提交驗收申請,先是業務部門審核,然后會交給車企內部類似控制、內審的部門再審核,之后才是通知我們開發票。這個驗收環節會遇到各種人的各種挑戰,還要很多人簽字,隨便一耽擱就是一個月。”
“如果還是從開發票之日起才開始計算賬期,那其實對我們的影響變化不大。”李洲表示。
供應商的另一重擔憂則來自于供應鏈金融被濫用。
目前,在公開承諾60天賬期的車企中,僅有上汽集團和北汽集團明確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結算方式。所以,在支付方式上,多數車企大概率還是會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或是應收賬款電子憑證(X鏈)“付款”,而非現金。
供應商何宇透露,自己服務的一家國內車企,收貨后的驗收周期在3個月以上,國內業務開票后一個月內支付6個月后到賬的“鏈”。因此他從交貨到實際回款時間長達10個月以上。
也就是說,車企所承諾的60天賬期和供應商能在60天內拿到錢,還是兩碼事。
整車廠承壓
“60天賬期“能否改變供應商境況還未可知,但部分車企顯然首當其沖會受到影響。
Wind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已突破1萬億元。這意味著,一旦縮短賬期,極有可能引發整車廠的債務危機。
判斷車企能否承受60天賬期壓力,核心指標是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現金儲備能否覆蓋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的總額。
若將存量應付賬款統一按60天賬期執行,仍以A股乘用車行業的8家上市公司及“蔚小理”為樣本分析顯示,僅廣汽集團及“蔚小理”4家車企處于安全線以上。
圖:部分車企2024年貨幣資金/現金儲備和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情況 數據來源:Wind、公司公告
基于此推測,對60天賬期的要求,大部分車企更可能僅針對新增賬款實施60天賬期,存量債務仍按原協議處理,以平衡資金壓力。
相較于傳統車企,腰尾部新勢力車企在賬期新規影響下承受的壓力更為顯著。
徐飛告訴36氪,傳統車企在60天內可以完成從生產到車輛抵達4S店的過程,此時4S店需向主機廠支付款項,雖然車輛實際仍積壓在4S店,但主機廠完成了資金周轉閉環。
而采取直營店模式的新勢力車企則表現分化,以小米為代表的頭部品牌可在60天內完成銷售轉化,而市場表現疲軟的滯銷品牌,則難以在相同周期內實現銷售閉環。
“對于非盈利車企,嚴格實行60天賬期很難保障現金流安全。”徐飛表示。
華爾街日報2018年的報道數據顯示,中國電動車公司超過487家。但現如今,只剩40家左右。
汽車行業原本有序的價格戰,已經在幾年時間里逐步滑向失控的邊緣。“60天賬期”為遏制價格戰而出現,但是否能真正引導行業進入良性循環,則有待觀察。
(文中何宇、李洲均為化名)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