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嚴”的媒體出手了!這些我們熟悉的短語突然全禁用!
你可能不會想到,有一天,“no can do”“Chinese whispers”這種日常英文口語,竟然會被一家國家級媒體全面封殺。
沒錯,最近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宣布了一項新政策——為了營造更具包容性的語言環境,所有員工必須停止使用某些“帶有種族暗示”的英文短語。一石激起千層浪,這項規定一經公布,立刻在媒體圈引發熱議。
常見表達被封殺,到底冒犯了誰?
ABC發布的員工通知中,明確點名了幾句在澳洲人日常交流中經常出現的短語,比如 “no can do”(辦不到)、“gone walkabout”(神隱了)、“Chinese whispers”(以訛傳訛)等等。從日常用語變成“禁詞”,不少人一開始都滿臉疑惑:這不是很常見的表達嗎?為啥也中槍了?
可一旦追溯詞源,就明白問題出在哪了。
比如“Chinese whispers”,看似是“傳話游戲”的意思,但背后的歷史并不那么單純。
這一說法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航海時代,當時大量中國勞工被雇傭在遠洋商船上,因為語言不通,信息傳遞常常出現誤差。結果一些英籍船員干脆用“Chinese whispers”來諷刺華工“不懂事、說不清楚”,用一種帶有貶義的方式將錯誤和“中國人”掛鉤。從那之后,這個詞便帶上了濃重的種族歧視色彩。
再說“no can do”。這一聽就像是“我做不了”,但其實這句話也有點來頭。
據美國語言學研究機構的資料,“no can do”曾是19世紀末美國白人模仿華人英語發音時編出來的說法,用來諷刺華人說話“不標準”、“句子顛三倒四”。這樣的語言其實早已不是簡單的“玩笑”,而是在長時間中累積起來的文化偏見。
員工被要求強制培訓,ABC徹底動真格
這一輪語言整改并不是“喊喊口號”那么簡單。ABC的4000名員工如今都被要求參加為期75分鐘的強制培訓,課程重點內容之一就是避免使用帶有文化歧視、種族偏見的語言。
此外,公司還鼓勵大家用更中立、客觀、尊重的替代詞,比如用“misinformation”(誤傳)替代“Chinese whispers”,用“absent”(缺席)代替“gone walkabout”,等等。
ABC還同步推出“構建包容文化”的新計劃,并明確表示:公司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系統性種族歧視。這次語言規范的推行,就是整治職場隱性偏見的重要一步。
不止語言,連文化活動都在強化“多元共融”
這次整改也不止是清查詞匯這么簡單。ABC近期還在總部大樓舉行了“跨性別者紀念日”活動,由內部員工發起并主持,還安排了紀念演出,現場進行了全國直播。可以看出,ABC并非只是應付上級的口頭改革,而是在內部文化上真的動了手術刀。
他們在聲明中強調,公司致力于為每一位員工營造一個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工作環境,并鼓勵所有人參與相關行動,共同推動變革。
不少人也擔心:這會不會“太過頭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買賬。有ABC內部員工透露,去年公司就曾討論過語言規范的問題,當時就有人擔心,這種“語言禁令”會不會最終影響內容創作,甚至限制了表達自由。畢竟,媒體行業每天要處理大量語言內容,如果每個詞都要“過審”,會不會反而影響效率和表達質量?
有人就提出疑問:禁止某些詞真的能消除歧視嗎?我們是否應該更注重語境和使用意圖,而不是“一刀切”地刪除詞匯?
結語:語言無小事,背后藏著文化立場
說到底,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選擇。一句無心之言,有時候真的可能在某些人聽來充滿刺耳和不適。ABC這一次動刀日常用語,雖說爭議不小,但也確實反映出社會在對“隱性歧視”越來越警覺。不僅要拒絕惡意,更要警惕潛藏在傳統用語里的成見。
我們或許不能一下子完全改變所有說話方式,但至少,可以先從“意識到”開始。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更多新聞熱點追蹤
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