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汕頭南澳島一家海鮮餐廳被指“宰客”,引發輿論熱議。
據央廣網報道,一游客線上花318元購買海鮮套餐,到店消費時卻被誘導,結賬時賬單高達2297元。視頻曝光后,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分享類似經歷。當地居民更是直言,這家店此前已多次因宰客被投訴,隨后便換了店名繼續營業。目前,相關部門已將涉事餐廳查封。
宰客行為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游客花318元購買套餐,卻被店員以團購是凍品為由誘導點高價海鮮,且在稱重時不告知價格,結賬時才給出高額賬單,這顯然是故意隱瞞、誤導消費者,屬于典型的消費欺詐行為。
如果當地居民所言屬實,商家多次被投訴宰客后還能改名重開,無疑讓監管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打了折扣。宰客商家總能輕易逃脫處罰,市場秩序必然會遭到破壞,對其他誠信經營的商家也不公。
某種程度上,這也暴露了當地在監管層面存在的漏洞。一方面,日常監管或流于形式。市場監管部門稱此前收到過投訴,也對這家店的價格和衛生等進行檢查,可宰客行為依舊,這表明檢查未能形成有效震懾、監管的作用壓根沒有效發揮。
另一方面,對商家變更名稱的監管也存在不足。原則上,商家改名需進行工商注冊變更登記,提交申請書、營業執照正副本等資料,監管部門有責任審核把關。但涉事餐廳卻能改名“換馬甲”后繼續宰客,說明監管審核環節可能存在漏洞,對商家改名前后的經營行為缺乏有效跟蹤監管機制,讓宰客商家有了可乘之機。
“宰客”事件對當地旅游形象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南澳島作為熱門旅游地,海鮮餐飲是重要旅游消費項目。個別商家的宰客行為,會讓游客對該地旅游體驗大打折扣,影響當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前,廈門鼓浪嶼導游與商家聯手宰客、云南個別旅游團強制購物等事件,都曾給當地旅游聲譽帶來沖擊,此類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整治此類宰客亂象,需要多管齊下。監管部門應強化日常監管,增加巡查頻次和范圍,不僅要關注價格、衛生,更要對商家經營行為的合規性進行監督。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對商家價格、交易記錄等進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異常。
還要建立嚴格的商家“黑名單”制度,對有宰客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商家,限制其經營活動,包括直接查封、禁止改名重開等,提高違法成本。此外,也需暢通消費者投訴渠道,簡化維權流程,讓消費者能及時便捷地維護自身權益。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