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數字品牌榜
前段時間,脈動將自家的立體廣告投放到了全國各地的公交站,竟意外吵上了熱搜。
有網友覺得,脈動這次的立體廣告,創意是真好,凸出的巨型瓶身裝置不僅還原產品,還非常新奇,紛紛拍照打卡發社交媒體。
也有網友覺得,脈動的立體廣告是“缺心眼”“又蠢又壞”,擠占了公交站臺的座椅和棚內空間,影響了人們的正常出行。
隨著脈動廣告的“出圈”,各地網友們也紛紛曬出了自己遇到的3D立體廣告牌。
來源:小紅書截圖
脈動廣告是好是壞咱們后文再論,榜女郎是真心覺得,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腦洞”立體廣告,以前更多地是活在國外的創意集錦里,是“別人家的廣告”,但這兩年,它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卷”到了我們日常的通勤路上、逛街途中。無論是飽受爭議的脈動廣告,還是今年618天貓推出的超級國補1/5站臺,品牌越來越愿意砸下重金,把平面的“紙片人”廣告,升級成會“搶戲”的3D大片現場。
這篇文章,榜女郎精選了部分品牌的立體廣告案例,一起去看看它們如何“拿捏”年輕人。同時,榜女郎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大家能夠避開立體廣告傳播的那些“雷區”,讓這種線下的“空間對話”真正聰明又有溫度起來。
從地鐵到商場,品牌把廣告玩成了“3D大片”
當線上流量內卷到極致,品牌們開始調轉視線,重新審視線下媒介,人來人往的地鐵通道、商場空間、網紅街區等都成為品牌與用戶對話的超級媒介。在這種情況下,立體廣告也越來越受到品牌們的青睞。
一個可見的現象是,近兩年,國內的立體廣告投放以及網友們對立體廣告的討論度正越來越高。榜女郎整理了部分精彩的廣告案例,如下:
- 天貓超級國補1/5站臺
今年618,天貓聯合小米、海爾、華為、美的、格力等20+品牌,在杭州鳳起路地鐵站打造了超級國補1/5站臺立體廣告,手機、洗衣機、電腦、花灑、棉被等用品部分嵌入墻里,部分破墻而出,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更值得一提的是,利用1/5商品隱藏在墻里的立體裝置,天貓將抽象的補貼政策具象化——上淘寶領國補,立省20%,用戶只需要為墻外看得見的商品部分付費,這樣的信息傳達也是非常高效清晰了。
來源:微博@天貓超級品牌日
- 美團閃購“擠爆”墻面
今年4月,美團閃購也在上海徐家匯地鐵站投放了一組吸睛3D立體廣告,樂高、元氣森林、趣多多、羅森等經典產品被放大,搭配被“擠爆”的墻面,極具沖擊力地體現了美團閃購“到手快 攔不住”的品牌主張,巨物營銷+立體營銷,在吸引路人注意力上,絕對算得上是“王炸”組合。
來源:小紅書截圖
- 阿迪達斯“偏要出頭”
阿迪達斯對立體廣告的使用向來超前,2024年,阿迪達斯就在三里屯的巨型藝術裝置中放置了500件經典彩色復古版型外套,憑借巧妙的色彩搭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今年3月,阿迪達斯又玩起了立體營銷,將一只經典貝殼鞋的鞋頭嵌入墻內,上方“偏要出頭”的廣告文案,既與凸出的鞋頭完美呼應,又傳達了品牌的態度和價值觀,用心可謂非常巧妙。此外,阿迪達斯還在上海永源路帶來“貝殼頭街區”活動,以無數巨型鞋盒拼接出“貝殼頭大樓”的外觀,成為網友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傳播效果。
來源:小紅書截圖
- 淘寶“橙包你的早出晚歸”
去年國慶長假后,打工人們迎來了最長的一個工作周,淘寶趁機在杭州地鐵站投放了主題為“橙包你的早出晚歸”的立體廣告,將軟乎乎的巨型淘公仔嵌在了地鐵站的立柱上,希望為通勤時疲憊的打工人們提供一個可以rua一rua、靠一靠、抱一抱的解壓神器,撫慰年輕人無處安放的小情緒,受到了網友們的大量好評。
來源:小紅書截圖
- 奧樂齊“菜市場文學”
同樣是在地鐵立柱上做文章,奧樂齊用立體廣告玩起了“菜市場文學”。2024年年初,奧樂齊在上海地鐵站的立體廣告引發了大量關注,奧樂齊將各種低價商品,如蔬菜、面包、牛奶等做成巨型裝置,陳列在了地鐵的立柱上,仿佛將路人拉進了超市現場,大而顯目的價格標簽直觀清晰地體現出了產品的物美價廉,被網友們評價為“簡單直接高效”,將平價超市的標簽植入了路人的心智中。
來源:小紅書截圖
立體廣告憑什么拿捏年輕人?
從傳統的平面廣告到越來越多的立體廣告,對品牌和消費者來說,這不僅僅是廣告玩法的升級,更是注意力稀缺時代的必然。
以前的優質立體廣告,在榜女郎的印象中,更多地出現在國外的創意廣告集錦中,但現在,這些讓人覺得“腦洞大開”的創意就這樣漸漸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中。毫無疑問,相比于傳統的平面廣告,3D的、立體的廣告在預算投入上會多得多,但品牌為什么依舊愿意花更多的投入去為這樣的空間創意買單呢?
一方面,消費者的注意力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人們每天在線上線下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廣告,但真正能被記住的寥寥無幾,常規廣告依賴重復曝光來強化心智記憶,在注意力渙散的當下效果越來越不理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還能記得今早通勤的地鐵站里投放了哪個品牌的廣告嗎?
而立體廣告的魔力在于,通過立體的巨型裝置,打破空間的單調性和無趣感,強行“截?!毕M者的視線,達到對抗注意力荒漠的目的。能被消費者認真看一眼,品牌的傳播目標便完成了一大半。
另一方面,立體廣告天然具備社交貨幣屬性。打卡是當代年輕人的剛需,而精心設計的立體廣告非常具有成為熱門打卡地的潛力。
傳統的平面廣告中,消費者對信息的接收往往是被動的,但立體廣告通過獨特的空間設計、互動技術、藝術表達或情緒喚醒,不僅僅能被消費者看到,更能讓消費者主動參與其中,甚至自發打卡并分享,引發社交裂變。因此,立體廣告不僅更容易觸達用戶,還更容易通過社交網絡滲透到更廣泛的圈層,從而實現破圈。打開小紅書,榜女郎經常能刷到網友們分享的立體廣告,畢竟,新奇的、有趣的東西,即便是廣告,對愛分享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不錯的素材。
來源:小紅書截圖
更重要的是,立體廣告正在重構“流量邏輯”。當線上流量內卷至極限,線下場景正成為品牌與用戶建立深度連接的最后一片藍海,線下媒介的價值也重新凸顯,真實世界的體驗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價值。而立體廣告,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界碑,不僅讓品牌敘事從“屏幕里的故事”變成了“可觸摸的體驗”,更有可能通過網友二創反哺線上,實現線上線下雙豐收。
因此,立體廣告的興起,本質上可以說是一場“溝通方式”的進化,它讓品牌的線下廣告從“自言自語”轉向“與用戶共舞”,從“重復記憶”轉向“體驗創造”。
避雷“又壞又蠢的廣告設計”
盡管立體廣告的創意在多數情況下令人驚喜,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其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和城市空間負擔,否則,品牌花大預算換來的可能不是心智占有的提升,而是網友們的毒舌評論——“又壞又蠢的廣告設計”。
一個反向案例是3月份時麥咖啡在北京朝陽門地鐵站投放的“現磨咖啡早餐”的廣告。廣告中,一雙手沖出電腦鍵盤,手舉“麥咖啡15元早餐組合”的產品,原意應該是想精準瞄準通勤路上的打工人,但沒想到精準踩到了打工人的“雷區”,網友們紛紛表示很窒息。
來源:小紅書截圖
另一個案例是最近引發廣泛討論的脈動戶外立體廣告。6月,脈動在北京、廣州、重慶、濟南、石家莊、西安等多地公交站臺投放了3D立體廣告,廣告上立體的巨型脈動引發網友拍照打卡,原本傳播形勢一片大好,沒想到隨后輿論出現反轉,因為巨型飲料瓶擠占了公交站的座椅及避雨空間等,引發網友和眾多官媒聲討,對品牌的形象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來源:小紅書截圖
因此,品牌在考慮進行立體廣告營銷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場景適配:別讓創意成為“城市異物”。
所有廣告都是城市空間中的一部分,而且相比平面廣告,立體廣告對城市空間資源的使用更大,因此,廣告是否會與城市空間有沖突是品牌投放前必須考量的問題。
比如,品牌需要考慮立體廣告是否會占用公共設施,給居民生活帶來障礙,這也是脈動廣告“踩雷”的點;再比如,品牌要考慮廣告與城市空間是否違和,如果在古風街區投放現代風廣告,無疑會破壞城市的視覺美觀等等。立體廣告營銷的關鍵在于找到創意突破和社會責任的平衡點,品牌在投放立體廣告前不妨問自己一句:我們的創意是豐富了城市的景觀,還是為城市增加了視覺噪音?
二、社交裂變:為廣告植入分享基因。
真正成功的立體廣告往往能引發自發的社交傳播,這要求品牌在設計之初就植入分享基因。
比如,設計廣告時預留好拍照打卡的角度,為用戶共創和分享轉發提供便利;除了立體,還可以為廣告設置有趣的互動裝置或互動環節,吸引觀眾參與,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必要時,可以借助明星或網紅博主的流量勢能,或在線上發起挑戰賽等,促進線下線上的聯動,最大化放大傳播效果。
三、長效發展:關注可持續性。
一方面,是創意上的可持續性。立體廣告不是一次性campaign,而是品牌建設的空間觸點。因此,好的做法是將立體廣告納入營銷體系,定時更新玩法,既保持新鮮感,又維持長效運營。
另一方面,是ESG方面的可持續性。年輕人在贊賞創意之余,亦開始關注廣告的可持續性問題,尤其是立體廣告,對資源的調用會更多,這也促使品牌需要思考立體廣告的生命周期管理,將立體廣告的物料回收再利用去打造后一期的廣告裝置,形成正向循環,或許可以成為品牌ESG實踐的一部分。
總之,立體廣告不應該是“更貴的廣告”,而應該是“更聰明的溝通”——不依靠重復性的轟炸來強迫記憶,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空間敘事,通過創意和誠意來交換關注。這樣與消費者的對話,或許能產生更持久的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