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我們韓國人對中國的優越感其實挺盲目的!”
首爾大學的教授數十年前到中國參觀之后,回國便發表了這樣的言論。
當時被罵“賣國賊”金蘭都教授現在怎么樣了呢?
他當年在中國看到了什么?
才讓他冒著巨大風險也要推翻韓國對中國的固有認知呢?
首爾大學一位資深教授金蘭都,平日里只專注于學術,卻突然拋出一句震驚全國的話:“我們韓國人對中國的優越感,其實挺盲目的。”
話音剛落網上鋪天蓋地的罵聲襲來,甚至有人稱他為“賣國賊”。
究竟是什么讓這位學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講出這句“大逆不道”的真話?
這話太刺耳了,尤其從他這樣有分量的學者嘴里說出來,整個韓國社會瞬間炸開了鍋。
網上罵他是“賣國賊”的聲音鋪天蓋地,覺得他這是在滅自己威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開始沉默甚至點頭。
一個在象牙塔里研究了一輩子經濟的教授,究竟在中國看到了什么,才讓他不惜冒著被千夫所指的風險,也要講這句“大逆不道”的真話?
要讀懂金蘭都教授的這句話,得先看看韓國人心里那面擦得锃亮的“鏡子”。
朝鮮戰爭的廢墟上,韓國人勒緊褲腰帶,硬是把國家從一片瓦礫干成了“亞洲四小龍”。
這份從無到有的驕傲,是刻在骨子里的,國家富了,社會現代了,韓國人的腰桿自然就挺直了。
這種優越感讓他們看鄰居時,總帶著點居高臨下的審視。
那時的中國在許多韓國人的印象里,還是個模糊的巨人,大是大,但有點笨重。
靠的是人多,賣的是苦力,技術、管理、社會文明,都比韓國差著一截呢。
就連金蘭都這樣的經濟學家,去中國之前,腦子里的印象也大多來自報告和數據。
那些冰冷的數字,沒能真正畫出一幅鮮活的中國圖景。
他甚至下意識地覺得,中國的城市,大概還停留在韓國七八十年代的樣子,灰撲撲的慢悠悠的。
這面“鏡子”,照出的全是自己的輝煌過往,也映出了對別人根深蒂固的偏見。
2015年金蘭都受邀去中國參加一個電視節目,本以為是趟普通的學術考察,沒想到成了他個人認知的“大型拆遷現場”。
第一站北京,他沒看到想象中的陳舊,反倒被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活力給撞了一下腰,高樓森林車水馬龍,這些只是皮毛。
真正讓他心里咯噔一下的,是那趟開往上海的高鐵,那風馳電掣的速度,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讓他震撼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這背后一個國家可怕的執行力和動員力。
一條條鋼鐵巨龍,把這個龐大的國家高效地連接起來,運載著人和經濟的活力。
這不是“大而笨”,而是“大而有序”,甚至“大而高效”,他過去對中國“落后”的預設,在這趟高鐵上被撞得粉碎。
接下來的發現,更是讓他應接不暇,他發現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只會做代工的“世界工廠”了。
在街頭他看到人們掏出手機叫車,在餐廳又是掏出手機買單,從街邊賣烤紅薯的大爺,到CBD的咖啡館,一個手機掃過去錢就付了。
微信和支付寶幾乎成了中國人的體外器官,這種無現金社會的便捷和普及程度,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韓國。
這不是簡單的技術,而是整個社會運行邏輯的迭代,是一種數字經濟對生活的徹底改造。
更讓他心里發緊的,是中國的年輕人,他本以為中國的年輕人會更保守追求安穩。
可他看到的是一張張充滿野心和欲望的臉,無數90后、00后一頭扎進互聯網、新能源這些前沿領域,眼里閃著光,想的不是找個“鐵飯碗”,而是“搞出點名堂”。
那種不怕輸、敢折騰的勁兒,讓他明白中國的能量,早就不是廉價勞動力了,而是一種從內部噴薄而出的創新活力。
除了這些硬核的東西,還有些軟性的細節讓他意外,居民區里綠樹成蔭,老人們悠閑地下棋。
菜市場里瓜果飄香,物價親民得讓他吃驚,他亮出自己韓國人的身份,收獲的不是警惕或冷漠,而是好奇的笑臉和熱情的幫助。
當他走進故宮,站在那些宏偉的宮殿前,他感受到的是一種無需言說的文化自信。
這種從幾千年歷史里沉淀下來的厚重感,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底氣。
短短一周金蘭都教授像個學生一樣,不停地看,不停地記,不停地想。
當他在攝像機前,緩緩說出那句“韓國人對中國的優越感,其實挺盲目的”時,他平靜的表情下,是一場劇烈的思想風暴。
他知道這話會像一顆炸彈,那面被他親手打碎的“傲慢之鏡”,碎片會濺出來割傷很多人,也包括他自己。
但痛是清醒的第一步,鋪天蓋地的指責沒有讓他退縮。
他開始上節目、寫文章甚至出書,用冷靜的分析和詳實的數據,一遍遍地告訴自己的同胞:時代變了,我們必須睜開眼睛,重新認識身邊的這個鄰居。
他的聲音像一顆石子,在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開始放下身段,重新審視中國。
三星、LG在中國建起最先進的工廠,首爾街頭的商家,悄悄在菜單上印上了支付二維碼。
更多的韓國年輕人,把中文當成必修課,把去中國留學、工作,看作一個充滿機遇的選擇。
后來當一批批韓國游客來到中國,親眼看到這一切時,他們才真正理解了金蘭都教授當年的那份“苦心”。
他們驚嘆于手機支付的無孔不入,沉醉在張家界如夢似幻的山水里,流連于成都街頭活色生香的美食中。
這些親身的觸摸和感受,比任何報告和新聞都更有說服力,那些曾經固執的偏見,在活生生的現實面前,顯得那么蒼白可笑。
最后想拋個問題給大伙兒:你身邊有沒有那種"還活在十年前中國印象里"的人?
當他們說"中國肯定沒有"的時候,你會拿哪個生活細節懟回去?是小區門口的智能快遞柜,還是凌晨三點還能下單的外賣?
其實金蘭都教授的故事最該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自信不是覺得"自家啥都好",而是能大大方方承認"別人進步得真快"。
你覺得韓國人對中國最大的認知偏差在哪兒?咱們普通人該怎么讓世界看見真實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