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生機的六月,成都高新區銀都紫藤初中學校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盛宴!由美術老師陳思琪、周玥姮、劉瀟精心策劃與籌備的 “藝承非遺?畫意無疆” 美術展盛大開展。這場展覽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文化根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形式與校園美術教育深度融合,為師生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與藝術之旅。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人指導農業生產的時間坐標,更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生態智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審美追求和技藝精神。當節氣文化與非遺美術在校園相遇,這里便不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成為了文化傳承與創造的重要陣地。
本次展覽基于 “節氣文化認知 - 非遺技藝實踐 - 校園場景轉化” 的三維課程模型,圍繞立春至谷雨六大春季節氣核心節點展開。通過非遺剪紙、植物拓染、年畫、書法國畫、風箏制作等多種傳統技藝的實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審美教育。老師們帶領學生共同布置展廳,走廊成了流動的創作工坊,膠帶拉扯的清脆聲響里,那些被小心粘貼的標簽、協作擺放的展架,早已超越了展品本身,成為文化傳承中最鮮活的注腳。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提升了藝術創造力與動手能力,更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民族認同感。
展覽構建了 “時間 - 技藝 - 空間” 的融合矩陣。在時間維度上,遵循節氣更替節奏;技藝維度中,精選 6 類非遺代表性技藝;空間維度則打造了教室工作坊、校園展區等展示系統。每個節氣都對應著特定的非遺技藝與藝術表現形式,讓同學們在創作與展示中,感受自然與文化的緊密聯系。
立春展區里,同學們用創意粘土與書法結合,表現 “春之初” 的意象。含苞的花蕾、抽芽的枝條,搭配篆書字體,形成了一組組融合視覺與文化性的 “百家姓” 作品,粉綠、嫩黃的展區布置,滿是春回大地的盎然生機。
雨水展區中,同學們以新鮮的花葉為材料進行植物拓染,將自然紋理與詩意印染在棉布、書簽上,傳遞出細雨中的寧靜與溫潤。
驚蟄展區尤為特別,分為面具設計制作和膠板年畫展示兩部分。同學們以川劇面具、三星堆面具為造型基礎創作驚蟄面具,還通過膠板年畫表達 “祈福納祥” 的美好愿望,實現了非遺美育與傳統節氣文化的深度融合。
春分展區里,對稱的傳統紋樣剪紙作品,以蓮花紋、并蒂花等元素,展現春之平衡之美,藍紅色調的展區布置,營造出靜謐和諧的氛圍。
清明展區中,同學們制作、繪制紙鳶,在色彩與構圖中感知節氣輪回的生命力,體會 “天人合一” 的美學啟蒙。
谷雨展區則聚焦農事文化,同學們在袁隆平雜交水稻科技館研學后,創作了許多表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充滿豐收希望的作品。
這場美術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不僅讓同學們獲得了扎實的技藝體驗和美術知識,也推動了多學科教師參與節氣文化主題共建,實現了美術與語文、歷史、勞動等學科前所未有的融合。
“藝承非遺?畫意無疆” 美術展雖已落幕,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藝術的種子已在銀都紫藤初中的校園里生根發芽。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究將節氣文化納入校本課程體系,拓展至夏、秋、冬三季節氣體系,系統構建 “全年節氣美育課程圖譜”,讓中華文化在校園中 “活” 起來、“動” 起來、“傳” 下去!期待下次與你共赴更精彩的文化藝術之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