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刺骨,63歲的陶淵明,蜷在破草席上,胃里火燒火燎地疼。
月光慘白,照著他枯樹枝般的手,這雙手寫過令后世傾倒的田園詩,此刻卻連討碗冷粥都成了奢望。
他渾濁的眼里,淌下淚來:“悔啊…早知傲骨終成餓殍,當年何必辭那五斗米?”
公元427年的冬夜,中國歷史上著 名的隱逸詩人,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咽了氣。
史書輕描淡寫“元嘉四年卒”,背后卻是刺骨的真 相:
這位被無數文人追捧的隱逸偶像,其實是餓死的。
他身下是張破草席,守在身邊的,是5個同樣窮困潦倒的兒子。
5個壯年男丁,竟湊不齊一個識文斷字的,像荒野里的稗草,在貧瘠里自生自滅…
世人只記得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卻不知這背后,是他5次當了官又辭官,辭了官又當官的痛苦掙扎。
公元405年,彭澤縣令陶淵明,摔了官印,徹 底歸隱。
這是他第5次辭官,也是最后一次。
表面理由是為亡妹奔喪,可真正壓垮他的,是身后6張嗷嗷待哺的嘴。
他一生娶妻3次。
原配難產而死,沒留下一兒半女;
續弦陳氏,拼死6年生下4個兒子,終被活活累死;
第3任妻子小他12歲,又添1兒1女。
6個孩子的重擔,像6座大山,碾碎了詩人的田園夢。
雪上加霜的是,4年前(401年),唯 一能幫他分擔的、老母親孟夫人病逝了,家里最后一根支柱倒了。
東晉末年,當官那點微末俸祿,根本養不活這一大家子。
辭官歸隱?對拖家帶口的他來說,這不是詩意的棲居,是沒辦法的選擇。
歸隱頭2年,靠著攢下的微薄積蓄,日子勉強能過。
可第3年,一場大火,把破屋爛瓦燒了個精光,陶淵明徹 底掉進了深淵。
他其實有地可種,問題在于,他根本不是塊種地的料。
他在詩里自我感動: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看著披星戴月,辛苦得很,結果呢?雜草長得比豆苗還高!
這多像現在那些加班族,工時拉滿,效率墊底。
真正的莊稼人,曬的是金燦燦的收成,不是磨出繭子的手心。
更要命的是,他嗜酒如命。
酒壺成了他蕞親密的“農具”,醉眼朦朧里,鋤頭揮歪,秧苗踩倒,時間白白流走。
酒醒時分,只有刺骨的餓和冷: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1個父親,天天喝酒、晝夜顛倒,能教出什么樣的孩子?
陶淵明對子女的“教育”,堪稱“徹 底放養”的教科書。
長子陶儼出生時,他就寫詩《命子》定了調:
“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我盼你出息,若沒出息?那就算了吧!)
沒有目標,沒有要求,只有徹 底的放任。
“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自己都沒方向的爹,怎么指望孩子有奔頭?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5個兒子完 美復刻了他的懶散。
眼看兒子們荒廢光陰,晚年的陶淵明,痛心疾首寫下《責子》詩: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
意思是:
16歲的大兒子,懶出天際;
15歲的二兒子,厭惡讀書;
13歲的雙胞胎,數不清指頭;
9歲的小兒子,只惦記吃。
5個兒子,拼不出一個能讀會寫的!
他把這歸咎于“命不好”,又灌起了黃湯。
他搞反了,不是兒子沒出息,他才借酒消愁,是他對兒子放任不管教,喝酒喝廢了兒子們的前程。
沒有兒女撐腰,晚年的陶淵明,在貧病中迅速垮掉。
50歲后,他的詩只剩凄風苦雨:
“負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像個祥林嫂一樣,每天的唉聲嘆氣。
當年“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被“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連口糙米飯都吃不上)的絕望取代。
公元426年,大饑荒來了。
為了一口能活命的糧食,這位曾高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佝僂著背,顫抖著敲響了陌生人的門。
他在《乞食》詩里,記下這屈辱: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那天他運氣好,主人不僅給了飯,還陪他喝酒聊天。
但屈辱感像刀一樣剜心:“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推杯換盞間,當年那個清高的縣令,碎成了渣。
1年后,陶淵明油盡燈枯。
他不是病死的,是餓死的,凍死的,是被“消jí避世”后無人托底的絕境,逼死的。
死前,陶淵明掙扎著,寫下絕筆《與子儼等疏》。
字字是血,句句是悔:
“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
陶淵明想起了,東漢隱士王霸:
兒子見客人鮮衣怒馬,自慚形穢閉門不出。
王霸心碎,妻子卻說:“你選了清貧歸隱,兒子受這罪,不是意料之中嗎?”
陶淵明寫下這個故事,是在剜心掏肺地后悔,后悔當年的歸隱,把孩子們拖進了一輩子翻不了身的泥潭。
但他的子孫,真的只因隱居,才窮困嗎?
古往今來,多少寒門子弟,鑿壁借光,終成大器。
陶家5子的悲劇,根子在一個醉醺醺、懶洋洋、從未給兒子指過路的爹身上!
若他少醉幾場,多耕幾壟地;
少點“隨他去吧”,多點“好好讀書”;
少些“算了吧”的消jí,多些“要有出息”的狠勁,5個兒子何至于此?
你看,這就是陶淵明的故事:
5次辭官,歸隱田園,追求自 由;
種啥啥不行,喝酒第 一名;
6個孩子皆放養,無一成才;
晚年貧病交加,蕞終餓死家中。
他后悔歸隱了,原來,生活從來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變得溫柔。
當年的瀟灑轉身,自 由沒撈著,賠上的卻是兒女的一生,和自己最后的尊嚴。
其實,陶淵明的困境,我們今天也會遇到:
工作憋屈,想暫時歇歇?
壓力爆表,想抽身逃離?
養娃艱辛,想放松要求?
這都沒錯,可陶淵明的血淚教訓,告訴我們:
1.責任躺不平。
你可以看淡名利,但不能對,依賴你的人,撂挑子。
逃避一時爽,代價可能要,幾代人去扛。
2.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你怎么活,孩子就怎么學,你挺直了腰,他們才站得穩。
3.迷茫時,千萬別讓自己廢掉。
對自己、對孩子,哪怕定個小目標(比如今年多收2擔糧),有了方向,日子才有奔頭。
人生在世,無論選擇何種道路,理想與現實、個人追求與家庭責任的平衡,始終是繞不開的課題。
陶淵明的故事,提醒我們:
無論選擇哪種活法,扛起該扛的責任,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給自己、給家人,鋪一條真正的活路。
這是陶淵明,用命換來的真 相。
參考書籍:《陶淵明傳(中華名人傳)》
(注:陶淵明的詩歌成就是不朽的,他代表了某種精神高度,這也是他被后世銘記的原因,但本文著重探討的是,他作為父親和家庭支柱,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其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