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煙葉田間管理關鍵期,建安區的煙田里,一幅以科技為筆、以精細管理為墨的增收圖景正徐徐鋪展——分田分株分類施策、機器中耕滅茬培土、科學合理施肥等,一系列舉措讓煙株茁壯成長,也為煙農豐收、鄉村產業振興筑牢根基。
精準施策,分田分株把好“成長脈”
“咱這煙葉,得像照顧自家孩子一樣,不同‘地塊娃’‘單株娃’情況不同,得分類管!”在桂村鄉小鄭村郭省會的煙田里,煙技員朱占軍正指導老郭給煙田做“體檢”。建安區煙草部門深諳煙葉生長規律,推行分田分株分類施策,把煙田按土壤肥力、灌溉條件等劃分為不同管理單元,每塊煙田的煙株再細篩,弱株、壯株“區別對待”。
對于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好的煙田,適當控肥控水,防止煙株“營養過剩”徒長;肥力稍差的地塊,增施有機肥、緩釋肥,補足“后勁”。煙株管理更精細,弱株優先補水施肥,促其趕上壯株生長節奏,保證田間煙株整齊度。
郭省會流轉的50畝煙田,經這般“精準調理”,原本長勢參差不齊的煙株,如今像接受過統一訓練的“士兵”,排列規整、葉片油亮。“這分類施策就是好,讓每株煙都‘吃飽喝足’!”郭大哥擦著汗,看著充滿勃勃生機的煙田高興地笑道。
機械助力,中耕培土跑出“加速度”
煙田里,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田野的寧靜,一臺臺中耕除草培土機來回穿梭,所過之處,土塊細碎、壟體飽滿,煙株“腳下”新培的土堆得恰到好處。這是建安區推進煙葉生產機械化的生動場景,機械成為大田管理的“高效助手”。
傳統人工中耕培土,耗時費力,還難保證質量。如今,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定制化的中耕機械能精準完成除草、松土、培土等作業,一次作業可完成多項人工工序。“以前幾個人忙一天的活,機器兩小時就干完,關鍵比人工培得更勻實!”農機手杜現峰操作設備如行云流水,他算了筆賬,機械化作業不僅效率提升,減少土壤板結,關鍵是能讓煙田及壟體更平整,利于排水防澇,也能在干旱時更好地保墑,促進煙株根系發育,提高防病抗災能力。
據悉,建安區煙葉大田管理環節,機械化覆蓋率超七成,中耕培土等關鍵環節更是接近“全機械作業”,既讓煙農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脫,又提升作業質量,為煙葉生長創造更加適宜的環境,助力產業降本增效。
科學施肥,營養供給筑牢“豐收基”
“氮磷鉀比例得精準,前期促生長,中期穩發育,后期保成熟……”在煙農培訓課堂上,許昌市煙草公司建安分公司的農藝師講得細致,煙農們聽得認真,筆記本上記滿施肥“門道”。建安區聚焦科學施肥,為煙葉生長筑牢營養根基。
依據土壤檢測數據,煙草部門聯合農業科研機構,為不同區域煙田定制“營養配方”,有機肥、中微量元素肥等科學搭配。比如,在沙質土壤煙田,增加有機肥用量,提升土壤保肥能力;在黏土田塊,調整肥料顆粒大小和釋放周期,避免“燒根”。同時,推行“少食多餐”施肥法,分階段追肥,滿足煙株不同生長期需求。
榆林鄉石莊村劉玲枝家的煙田,用上定制肥后變化明顯:“以前憑經驗施肥,要么不夠要么多了,現在按配方來,煙株生病少、葉片厚、顏色正,烤出來的煙葉金黃油亮,噴香撲鼻,多賣不少錢!”提起配方施肥,劉大姐是真高興。科學施肥,讓煙葉品質提升,也讓煙農收益更穩,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肥力引擎”。
從精準分類施策到機械化作業,再到科學施肥,建安區煙葉大田管理的“科技密碼”,正轉化為煙農手中實實在在的增收希望。一片片煙田,不僅是綠色的產業風景,更是鄉村振興的致富沃土,在科技賦能下,孕育著金色的豐收夢想,讓煙農的“錢袋子”更鼓,讓鄉村發展的根基更牢。(來源:河南省煙草公司許昌市公司 作者:張喜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