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稱中風)是中國乃至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對于爭分奪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發病4.5小時內靜脈溶栓是標準治療。然而,高達半數的患者即便接受了溶栓,也難以獲得良好的功能恢復——mRS量表評分為0分(無癥狀)或1分(盡管存在一些癥狀,但仍能進行所有日常活動)。一個關鍵挑戰在于,溶栓后血管可能再次堵塞。
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NEJM)重磅發表了由中國團隊共同領銜的ASSET-IT研究結果,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了重要新證據。研究顯示,對于發病后4.5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的非心源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使用替羅非班,更多(近66%)患者可獲得良好功能結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胡偉教授和洛杉磯大學David Geffen醫學院Jeffrey Saver教授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
截圖來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替羅非班是一種是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體拮抗劑。在實驗模型中可減少大血管再閉塞。
這是一項3期、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在中國38個中心開展。研究納入發作后4.5小時內就診、非心源性(主要由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58.1%]或小血管病變[34.9%]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且不適合取栓治療的患者。排除心源性患者,是考慮心源性患者因其血栓成分中富含纖維蛋白,替羅非班并不適用。納入患者在靜脈溶栓治療后60分鐘內立即啟動24小時替羅非班靜脈輸注(414人)或安慰劑治療(418人)。
結果顯示,相比安慰劑,替羅非班能顯著提高患者90天后功能轉歸良好(mRS 0-1分)的比例(65.9% vs 54.9%),相對提升幅度達20%(風險比1.20),達到主要療效終點。
關鍵次要療效終點方面,90天時,替羅非班組功能獨立(mRS 0-2分)的患者比例更高(80.4% vs 72.7%),以Barthel指數衡量的功能獨立(95-100分)的比例也更高(77.1% vs 70.5%)。
▲兩組患者90天時的mRS評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觀察到替羅非班組癥狀性顱內出血風險略有增加(1.7% vs 0%),但總體死亡率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4.1% vs 3.8%)。
總體而言,試驗結果為優化非心源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管理,改善長期生活質量提供了新的循證選擇。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床干貨等主題均可,。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Chunrong Tao, et al., (2025). Early Tirofiban Infus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Strok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2503678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