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運動巨頭的差距,還在繼續拉大。
從2021年的2800億港元到現在的430億港元,短短幾年李寧的市值就蒸發了84%。相比之下,安踏市值雖然也有縮水,但憑借2546億港元成為李寧的6倍。
前不久,李寧簽約的籃球運動員楊翰森成為NBA新秀,讓李寧股價短暫回升,但這劑“球星速效藥”,能掩蓋李寧深層的頑疾嗎?畢竟此前李寧也簽約了NBA球星韋德,但帶來的增量在逐漸減小。
把目光從球星光環移開,李寧真正的病灶才清晰浮現:戰略搖擺、定位模糊、價格虛高、研發摳門、公關翻車,這絕不是簽一個楊翰森就能解決的。
這家承載無數人記憶的品牌,為何走到了今天?它的解藥,又在何方?
球星效應:短期解藥和長期隱憂
押注球星,是運動品牌的速效藥,卻從來不是續命丹。
李寧本身就是押注球星的資深玩家。2012年,李寧簽下NBA球星韋德,推出“韋德之道”系列,一款發售價僅1499元的球鞋被炒到幾萬元。但繁華背后藏著隱憂:當球星退役或狀態下滑,品牌溢價如何延續?
2019年韋德退役后,該系列影響力肉眼可見地衰減,便是最現實的寫照。
球星經濟的瓶頸在于天然稀缺性:頂級球員的黃金歲月短則三五年,長不過十年,四年一度的奧運、世界杯也如海浪般間歇沖擊。球星營銷如同“脈沖式供氧”——峰值時萬人空巷,低谷時青黃不接。
為填補韋德退役后的代言真空,李寧開啟了“球星掃貨”模式:從拉塞爾、CJ·邁克勒姆到范弗利特、巴特勒,撒網式布局NBA代言矩陣。然而,這些運動員都沒能帶來多大流量,而且讓李寧遭受眼光不行的質疑。
去年,李寧籃球品類流水下降21%,官方解釋稱“源自主動調降和保護核心價值”。但是,李寧在籃球領域的影響力不足也的確是事實。
相比籃球品類下滑,李寧整體利潤的下滑才是最讓人擔心的。翻閱頭部國產運動品牌的2024年財報:
安踏營收708.26億元,同比增長13.6%,經營利潤為165.95億元,同步增長8%。
李寧營收286.8億元,同比增長3.9%,凈利潤30.13億元,同比下滑5.46%;
特步營收135.77億元,增長6.5%,凈利潤2.38億元,同比增長20.2%;
361°營收100.7億元,增長19.6%,凈利潤11.49億元,同比增長19.5%。
李寧是頭部玩家中唯一凈利潤下滑的。而且拉長時間線來看,它還是唯一連續兩年凈利下滑的(2023年凈利潤下滑21.58%)。
提前在2023年簽約楊翰森,確實是李寧的一次成功押注。但歷史的教訓擺在眼前:球星帶來的繁華,終究存在不確定性。運動品牌生命線的穩健性,還是在于自身根基。
戰略迷思:單品牌還是多品牌?
市場常把李寧的困境歸咎于“單品牌”戰略,而追捧安踏“買買買”的多品牌帝國。
但這對比太簡單了,兩條路徑誰好誰壞,并沒有標準答案。
單品牌如果能強化核心價值,可以借勢拉動全線產品;但如果主品牌失勢,也可能全盤皆輸。
多品牌能覆蓋多元客群,但也會面臨內耗與同質化陷阱,非常考驗資源整合與運營精度。
問題不在戰略形式,而在李寧混亂的戰略執行,導致了嚴重的品牌定位模糊。
成立于1990年的李寧,已經歷經三次品牌口號與Logo更迭:從“一切皆有可能”(2002年)到“Make The Change”(2010年),再到2015年重啟舊口號。
頻繁“變臉”背后,折射出激進變革導致的戰略斷層。消費者也懵了:李寧到底代表什么?
對比之下,耐克幾十年一以貫之的“Just Do It”,早就把“只管去做”的體育精神植入到消費者心智中。
類似問題,在李寧的子品牌叢林中進一步放大。
2015年,李寧提出“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戰略,聚焦籃球、跑步、健身、羽毛球以及運動生活五大核心品類。隨后,李寧圍繞主品牌推出多個子品牌:
2018年借紐約時裝周推出“中國李寧”(國潮);
同年孵化“李寧YOUNG”(童裝);
2019年重構“LNG”(電競潮牌);
2021年新增“李寧1990”(輕奢)
估計很多普通消費者,都分不清幾個子品牌的定位。這其實跟《定位理論》的核心法則相矛盾:
品牌必須在顧客心智中占據清晰、差異化的價值地位。
相比之下,安踏收購的FILA中國專注運動時尚,始祖鳥死磕戶外性能,薩洛蒙專攻越野跑,每個品牌都帶著鮮明的標簽。
之所以推出眾多子品牌,李寧是試圖通過子品牌溢價破解增長瓶頸,卻陷入“貴而無魂”的消費者認知。
有媒體統計,2018年后李寧產品均價上漲20%-30%,定價千元的“中國李寧”比主品牌高出不少,“李寧1990”的羽絨服價格能高達6000元。
李寧主品牌“超輕”系列從2018年的499元漲到2021年的599元,“烈駿”系列從2020年的699元漲到2023年的1099元。
有人調侃,以前是沒錢買李寧,現在是沒錢買李寧。
高價需要硬核產品支撐,但李寧的研發投入顯露出短板:2024年研發投入僅6.76億元,占營收比不足2.5%,同期安踏的研發投入為20億元,占總營收的2.8%,耐克、阿迪達斯研發占比更是達10%-20%。
研發投入相對較少,產品上就會出現缺陷。巴黎奧運會上,中國乒乓球隊的李寧“龍服”因吸汗性差、“卡襠”等設計缺陷遭質疑。這也印證了《定位》理論的警示:如果產品無法兌現心智占位,高價策略終將反噬信任。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李寧的當前困境,跟2012年庫存危機形成歷史鏡像。
那時候李寧換標導致老標商品滯銷,新標產品提價喪失性價比,三四線市場失守。同步推進的渠道整合進一步加劇庫存積壓,最終引發上市八年后的首次虧損。
如今李寧子品牌矩陣的定位模糊,本質是同一病灶的新形態發作。當品牌在“潮”與“貴”之間搖擺,在專業運動與時尚輕奢之間游移,消費者的認知變得更模糊了。
要破局,李寧得先理清這一團亂麻:重新梳理讓人眼花繚亂的子品牌,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懂每個牌子到底賣什么、值在哪。同時,價格漲上去了,就得更舍得在研發上投真金白銀,把產品硬實力提上來,別光想著“貴”,卻讓人感覺“不值”。
這些功夫相當重要,當然李寧要補的課遠不止于此。
李寧真正要補的課是什么?
如果說戰略和產品是內傷,那頻頻翻車的公關則是不斷在傷口上撒鹽,讓李寧的“路人緣”碎了一地。
前些年,李寧雖然在“國潮”浪潮中獲得一波紅利,卻因一系列與消費者溝通的失誤陷入輿論漩渦,其核心矛盾已非外部競爭,而是品牌文化構建與大眾情緒把握的斷裂。
運動品牌拼到最后,其實拼的是文化。從消費者的感知來看,品牌價值從低到高分為三個層面:
功能價值(產品質量與性能)
情感價值(用戶與品牌的情感聯結)
社會價值(文化認同與社會符號)
耐克等運動品牌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傳播體育精神而非單純推銷產品,從而創造情感與社會價值。喬布斯就曾經稱贊,Nike的廣告從來不聊產品,而是向偉大的運動員和競技體育致敬。
要創造出文化競爭力,關鍵要善于跟消費者溝通,把握大眾情緒的脈搏,這恰恰是李寧所缺失的。
前不久,李寧跟馬龍、全紅嬋、陳芋汐和陳夢等7位奧運冠軍,出席跟中國奧委會的簽約儀式。簽約儀式上,剛奪三冠的陳芋汐站在李寧身旁成為C位,兩屆奧運冠軍的全紅嬋站在合影邊緣。
其實這事本身沒啥,沒有多少普通消費者會計較運動員的站位。但一些全紅嬋的粉絲直呼“受不了”,指出在之前的航天論壇上李寧與全紅嬋的互動甜得像“爺孫CP”,當天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3億次,相關產品搜索量激增 200%。
他們指責這一次李寧在站位時把全紅嬋“冷落”,諷刺他“看人下菜”。有不少網友涌入李寧直播間刷屏“退貨”,部分商品退貨率從3%飆升至72%。
體育界的飯圈文化、粉絲文化的確讓人頭疼,但是李寧官方的公關處理也的確讓人失望——面對網友的瘋狂指責,李寧官方在危機公關的黃金48小時不回應、不道歉,還刪評,進一步激化矛盾。
這暴露出李寧應對大眾情緒的的短板。
這在更早的2022年“飛行帽事件”中,其實已經暴露。當時李寧推出一款飛行帽,“墨綠配色+兩側擋風耳”的設計,被全網痛批“倭里倭氣”。
網友怒火尚未平息,結果李寧高管來了波神神操作:
某電商總經理朋友圈開課:“我們的消費者對中國文化沉淀太少”,暗示網友不懂“笠型盔”歷史;
某執行董事貼圖反擊,曬《長津湖》劇照,暗示消費者“不愛國”。
這兩個神操作直接把消費者情緒引爆了,“我把李寧當國貨,李寧把我當大佐”刷屏網絡,李寧股價迅速下滑。
這場慘劇的本質,是品牌的“精英傲慢”對“大眾樸素情感”的傲慢碾壓。
李寧似乎總在重復同一個錯誤:把時代紅利當品牌本事,把民族情懷當免死金牌。但其實,當安踏收購外國品牌撐起市值和業績,當鴻星爾克因救災捐款翻紅,市場早已證明:民族品牌的皇冠不是企業自封的,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
李寧曾經提到,“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寧”。
但其如今最缺的不是豪邁的口號,而是迫切需要刀刃向內,重新學會和大眾溝通,把丟了的路人緣一點點找回來。
別光想著征服世界,得先做回那個讓中國消費者真心認同、愿意買單的“中國李寧”。
結語
在6月15日的北京體育大學師統大講堂上,李寧特地談到失敗的意義: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敗是基礎。每一次失敗都能帶來進步。體育讓人學會在失敗中不絕望,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
對于今天的李寧而言,承認失敗、正視問題,是重生的第一步。
不可否認,李寧是一代國產運動品牌的代表,也是無數80、90的青春回憶。但是,躺在國潮的老本上吃紅利是不可取的,還是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盡快從困局中走出來。
眼下踏上NBA賽場的楊翰森,給李寧帶來了新機遇,但這注定是短暫的,其必須在產品、品牌、營銷等方面來一場深層次的變革。李寧仍有機會證明“一切皆有可能”,但必須直面挑戰、推動變革,這也是體育精神的精髓。
李寧現在最大的對手不是安踏,也不是耐克阿迪,而是自己。
你覺得,李寧還能翻身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