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7月5日 下午 , “ 美 團崩了 ” 登上熱搜。
有人點不了外賣,有人卡在支付頁面,還有商家后臺直接宕機。
一時間,吃飯問題成了網友集體焦慮的頭等大事。
但隨后美團官方一紙回應,揭開 了 這場系統故障的真正原因:7月5日下午6點左右,用戶下單量突破歷史峰值,觸發了服務器限流保護,導致部分地區用戶出現了短時服務異常。
圖源:微博
當晚, 美團 再次 披露,22點54分前,美團即時零售的日訂單量突破1.2億,其中餐飲訂單超1億單,創下歷史新高。
圖源:美團
而就在兩個小時之前的20點45分,這個數字還是1億。
換句話說,美團在兩個小時內就處理了超過2000萬單。
是的,不是在618,也不是國慶春節,就在一個平平無奇的七月周 六 ,美團打 破 了歷史訂單峰值。
1.2億訂單,是怎么來的?
訂單從天上掉不下來,這場峰值背后,是美團補貼下了 “ 血本 ” 。
根據網友曬圖,當天美團推出了多種大額優惠券組合, “ 15-15元 ”“ 18-18元 ”“ 25-20元 ” 幾乎人人可領,更有茶百道、蜜雪冰城等品牌奶茶 “ 0元免單 ” ,有用戶一口氣下了13單只花了45塊。
商家端更是一地雞毛。有奶茶門店貼出一排排訂單小票,排隊取單的騎手把店門口擠得水泄不通。
更關鍵的是 , 平臺真掏錢了。
有商家曬出后臺訂單顯示 , 一單商品總價42.9元,用戶只支付了0.01元,其中平臺補貼了14.99元,商家自己只讓利27.9元。平臺還倒貼傭金,一單賠了13.55元。
圖源:微博
你沒看錯,在訂單峰值超1億的背景下,即便平均每單補貼1元,這一天美團砸出去的,也可能是 “ 按億計算 ” 的補貼金額。
所以,美團 “ 崩了 ” 不是真的崩了,而是用補貼把自己砸進了歷史訂單記錄里。
但問題來了 , 為什么是現在?為什么這么拼?
如果你問,為啥美團突然發瘋撒錢,那只能說 ,敵人,已經到了城下。
此前有傳聞稱,阿里在7月1日召集商家開會,透露兩個目標:
淘寶閃購+餓了么在7月5日的沖單目標是9000萬~1億單;兩三個月內,整體外賣訂單要追平美團。
雖然阿里沒官宣這場 “ 誓師大會 ” ,但美團顯然接到了信號,選擇主動應戰。
今天一大早(7月7日), 淘寶方面給出最新數據 顯示 ,截至7月5日,淘寶閃購,餓了么聯合的日訂單已突破8000萬單。
圖源:淘寶閃購
京東也沒閑著。 自2月份 打出 “ 品質外賣 ” 口號以來,已將日訂單提升至2500萬單級別,全職騎手突破12萬人, 同時還 宣稱打造 “ 外賣第三極 ” 。
如果說2023年外賣市場還只是一場 “ 雙雄對峙 ” 的戰爭,那202 5 年開始就是一場 “ 全面混戰 ” 。
而此時此刻,訂單、補貼、履約能力、系統彈性,成了平臺們排兵布陣的真實戰場。
美團必須亮出家底,以應對這場已經無法回避的即時零售決戰。
美團,穩住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從訂單來看,美團仍站在金字塔頂。
對比來看 ,淘寶閃購+餓了么最新峰值8000萬單;京東外賣日峰值2500萬單;美團僅餐飲即破億,整體占比近六成。
換言之,在熱度最高的7月5日,美團依然占據了即時零售的話語權。
但問題是 , 花了多少錢?能補多久?值不值得?
補貼確實能拉動訂單,但 “ 靠補貼干掉對手 ” 的歷史,美團自己也經歷過。
2013年起,餓了么、美團、百度三家平臺為爭外賣市場打響了 “ 第一輪價格戰 ”。
從開始的 30億 到 42億 ...... 數字一輪比一輪大,結果是百度退場,餓了么在2018年2月被阿里用95億美元收購。
圖源:阿里
2018年 3月 滴滴上線外賣再度掀起 “ 第二輪大戰 ” ,很快也因監管約談偃旗息鼓。
歷史證明,價格戰能搶地盤,但不能持久 , 這也是如今外賣行業始終沒能形成健康盈利的關鍵原因。
而美團這次,不是沒有警覺。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此次補貼并未大規模壓榨商家,讓利更多由平臺承擔。甚至還延長優惠券時間、回溯商家評分,盡量避免讓系統性沖擊傷及生態。
但從長遠來看,若競爭對手不斷靠補貼短打,美團是否會被迫卷入無止境的價格內耗?
這 才是 眼下最大的變數。
即時零售,才是真正的戰場
其實 ,美團這場 “ 1.2億訂單沖鋒戰 ” ,打的根本就不是外賣,而是即時零售。
別看餐飲占了絕大多數,但背后的底層能力、履約模型、算法調度,和即時零售本質上是同一套邏輯。而眼下這套邏輯,正成為所有平臺必爭的高地。
商務部此前 預測 ,2025年即時零售規模將超過萬億元,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未來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5%。
圖源:美團閃購
這 就 意味著 “ 線上下單、30分鐘送達 ” 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日常。
這場戰役,誰也輸不起。
京東明白這一點,所以選擇從物流體系入手,連卡車都自己造了。
“ 京東物流VAN ” 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將履約半徑壓縮到極致,在分秒必爭的配送效率上構筑技術壁壘。
淘寶也清醒,干脆拉上餓了么,打通天貓官方旗艦店+小時達貨盤,把品牌商城市倉、門店庫存全都串聯起來。
你在淘寶買的不再是 “ 明天下午到 ” ,而是 “ 30分鐘就來敲門 ” 。
抖音的打法也不一樣。它用內容種草帶動本地即時消費,同時靠順豐、達達等社會化運力 “ 借刀殺人 ” 。不建倉、不自配送,卻照樣能賣得飛起。
拼多多雖然不聲不響,但多多買菜已經在測試即時配送服務。等它把自建倉與社區點融合起來,也將成為一個不得不提的新變量。
但別忘了,美團的原點,就是本地生活服務。別人是從電商突進近場,美團是從本地走向全域。
所以,這場即時零售之戰,對它來說更像是一次守擂戰。
圖源:美團本地商業觀察
過去,用戶圖便利;現在,用戶圖極致。
過去是T+1,后來是次日達,再到今日達、小時達,直到如今半小時送上門。每一次速度升級,都是對平臺系統、調度、履約能力的一次壓力測試。
這也就不難理解,美團為何要在非節假日突然全域補貼、沖刺訂單。
不是為了流量,而是為了壓制對手的信心 , 讓對手知道,美團還在塔尖,而且還沒出全力。
即時零售,才是真正的戰場。而這場仗,不靠廣告投放贏,不靠流量入口贏,拼的是系統的彈性、履約的穩定、底層的基礎設施。
拼到最后,是技術,是錢,是骨架夠不夠硬。
而現在,誰都不敢說自己穩了。
補貼,的確是件好事。
用戶能便宜,商家能多單,平臺能沖數據。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狂歡。
但當燒錢成為常態,當補貼成了主要驅動力,平臺還能不能持續,就成了懸在頭上的問題。
在這輪1.2億訂單狂潮之后,誰能保持增速,誰能不靠補貼活下去,誰能在即時零售的下半場建立真正的技術護城河,才是真正考驗各家功底的時刻。
所以,不妨說這不是一次訂單高峰,而是一場平臺意志力的演練。是一次短時勝利,也是一次長期競速的號角。
風云已起,故事未完。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