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尼米茲”號航母緊急趕赴中東,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只剩在日本附近徘徊的“華盛頓”號航母之際,中國海軍現役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同時出現在第二島鏈附近展開持續演練。更讓人驚喜的是,中國官方首次公開表示,這兩大航母編隊聯動相關軍兵種兵力,組織互為條件、互為對手的實戰對抗!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遼寧艦、山東艦航母編隊圓滿完成遠海實戰化訓練任務返港。在這次遠海實戰化訓練中,遼寧艦、山東艦航母編隊轉戰黃海、東海、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堅持實戰實訓、聯戰聯訓、體系練兵,聯動相關軍兵種兵力組織互為條件、互為對手的實戰對抗,完成偵察預警、防抗打擊、對海突擊、對空防御和艦載機跨晝夜戰術飛行等科目研練。
由于遼寧艦和山東艦都采用的是滑躍式甲板,無法起飛固定翼預警機,現有的直-18預警直升機的探測能力有限,因此從演習內容中的“偵察預警”以及聯動相關軍兵種可以判斷,在這次演習中,大概率出動了陸基固定翼預警機提供遠程預警探測——實際上此舉也可以理解為是在為可以搭載空警-600固定翼預警機的福建艦服役后做準備,提前演練如何在固定翼預警機協助下展開海空攻防。
畢竟大家都知道,未來中國航母打擊群最主要的假想敵,就是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國航母打擊群,中國艦載機需要應對大概率是配備有固定翼預警機、隱形艦載機和電子戰飛機輔助的完整艦載機聯隊,因此在當前兩艘航母還沒有固定翼預警機的情況下,借助陸基力量演練完整攻擊模式,無疑是非常好的訓練模式。
此外,從這次演練持續的時間和地點看,中國兩大航母群隔空對抗,甚至沖出第二島鏈,并在美國最關切的關島周邊海域展開攻擊。可以說,在該海域模擬演練海空大戰,實戰的味道就更重了——從解放軍近年的圍臺演習可以發現,未來美國海軍想要武力干預臺海局勢,基本沒有從日本本土南下的可能性,大概率是從關島出發,因此在關島到臺灣之間的遼闊海域,很可能就是中美航母實際對抗的地點。這次中國雙航母編隊在第一二島鏈之間的對抗演練,也算是熟悉地形了。
可以看到其中部分艦載戰斗機依然是老式的殲15。
更有意思的是報道中提到的“互為條件、互為對手的實戰對抗”。盡管遼寧艦和山東艦服役多年,但一直缺乏對練——西方媒體此前猜測,中國航母編隊多次拿路過的美國航母打擊群作為假想敵展開“模擬攻擊”。且不論這種猜測的真假如何,但美國航母打擊群肯定不會配合,要么是裝作看不見,要么就是匆匆繞道而行,盡量不給我們練兵的機會。因此這種所謂的演練最多只能測試攻擊步驟,但無法檢驗實際效果,也不能評估后續對手可能的反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解放軍雙航母展開實戰對抗演練的意義就非常重要了——不但可以演練艦載機全甲板出動這樣的高強度攻擊手段,還可以利用各種艦載和機載傳感器評估攻擊效果,進一步再演練在遭到攻擊后的防御措施、反擊步驟,從中獲取的關鍵數據,無論是對于戰術戰法還是武器裝備的改進,都是極為寶貴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中國兩大航母打擊群的相互攻防,還能獲得美國海軍都沒有的經歷——別看美國航母這些年似乎實戰經驗不少,但大都是打擊“不對稱對手”,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攻防經驗,以至于美國航母在胡塞武裝的無人機飽和攻擊面前都會感到吃力。而從這次新華社發布的消息可以確定,這次演習中還有其他軍兵種配合,很可能會演練如何應對陸基反航母導彈的遠程打擊——這是美軍尚不具備的打擊手段。
此外,據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統計,從5月25日至6月22日止,兩艘中國航母的艦載機起降次數合計1120架次,其中遼寧艦占約700次、山東艦占420次,實施范圍均在鄰近日本東南島嶼的西太平洋一、二島鏈間。最讓人吃驚的是,在6月9日和6月14日兩天,遼寧艦的單日艦載機起降達到了創紀錄的約90次。考慮到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平均艦載機起降架次也不過120-140架次左右,噸位小、搭載艦載機數量少且采用滑躍式起飛的遼寧艦能達到這樣的出動頻次,足以證明中國海軍已經將其作戰效能發揮到極致了。
盡管在日本方面統計的數據中,此次山東艦的最高日出動架次約50架次,但眾所周知山東艦是遼寧艦的優化改進版本,實際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和出動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可以確定的是,這兩艘中國航母的聯合作戰能力,實際已經可以輕松壓倒美國任何一艘超級航母。美國想靠一艘航母就對中國展開威懾的時代,徹底成為過去時!
本文轉載自公眾微信號:空天力量
訂購
風上風云|云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