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7月4日凌晨5點,雨城還在沉睡。雨城區東城街道的環衛工人王萍已經掃完了第三條街,她輕輕推開工會暖心驛站的門,明亮的燈光、微波爐的嗡嗡聲、柔軟的沙發座椅——這是城市給她的第一個擁抱。
在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這座城市已經開始了它的脈動:環衛工人清掃著昨夜的落葉,公交司機檢查著首班車的車況,代駕師傅整理著夜間行車裝備,早班出租車司機擦拭著車窗......他們像城市的毛細血管,在黎明前就開始輸送活力。
雨城區總工會用行動回應著這些“城市喚醒者”的付出。目前,59個工會暖心驛站如星辰般散落在雨城各個角落,今年新建了10個工會暖心驛站,提升改造完善7個原有站點,自2020年雨城區工會驛站建成以來已累計服務群眾15 萬人次。這些驛站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城市溫暖的具象化表達。
▲部分新建驛站
走進青江街道漢驛站,小小的空間“五臟俱全”,微波爐、冰箱、飲水機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充電站、應急藥箱、書報架等貼心配置有序擺放。智能感應門、電子門禁和24小時監控系統,讓這個小小的驛站既安全又便利。一邊的閱讀區,各種類型的書籍正等待著忙碌的雙手稍作停歇。
▲青江街道漢驛站
近年來,雨城區總工會通過整合政府部門、街道社區、愛心企事業單位多渠道公益資源,多方位發揮“一站多能、多站共享”服務陣地作用,積極拓展站點的陣地服務功能,打造工作區、閱讀區、宣傳區等,使服務站點成為廣大職工黨群共建站、服務暖心站。
“我們不僅要建驛站,更要建‘家’。”雨城區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張英介紹,今年,改造提升后的驛站在“六有”“七個一”的標準建設基礎上提檔升級,采用更智能的管理系統,同時開展“驛站+”服務,將維權服務、應急救助等送到勞動者身邊,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搭建“學習之家”“生活之家”“活動之家”。
在青江街道漢驛站,升級改造后的驛站智能門禁系統實現了“掃碼”快速通行,同時對外賣騎手換電柜服務也進行了升級更新;在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區工會驛站,改造提升后的驛站特別增設了母嬰室,配備嬰兒護理臺、哺乳椅等設施;在青江路社區工會驛站,提升改造后的驛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動,為戶外勞動者提供醫療咨詢服務。
卓達廣場的工會暖心驛站以科技賦能服務升級,增設24小時無人值守、自助式電子門禁系統,打破傳統驛站的局限性,戶外勞動者只需通過手機掃碼或刷身份證就能自由進出,真正實現了“全天候溫暖不打烊”。這種突破時空限制的智能服務模式,不僅解決了戶外勞動者“休息難”的實際問題,更讓驛站從“應急歇腳點”升級為勞動者的“暖心加油站”,也讓不少勞動者從驛站的“頭回客”變成“回頭客”。
干了5年環衛工作的林艷紅對驛站的變化感觸很深:“以前蹲在路邊吃冷飯是常事,現在微波爐‘叮’一聲,熱飯下肚,渾身都暖了。”在卓達廣場的工會暖心驛站里,24小時智能門禁系統讓深夜工作的外賣員朱良平也能隨時進來歇腳:“掃個碼就能進,很是方便。”
青江街道漢驛站的留言墻上,密密麻麻貼滿了暖心便簽:
“送單摔了一跤,謝謝驛站準備的應急藥箱”——外賣員王汐;
“充電器救了我的手機,也救了我的訂單”——代駕師傅老陳。
這些樸實的留言,是城市溫度最真實的刻度。
服務永不止步,溫暖持續升級。接下來,雨城區將始終以勞動者需求為導向,在“建、管、用”三個維度持續深耕,推動工會驛站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質效躍升,從“標準化”向“特色化”的功能拓展,從“單一服務”向“綜合平臺”的轉型升級,讓驛站真正成為服務勞動者和職工的“暖心前哨”、傳遞溫情的“愛心驛站”、賦能發展的“能量加油站”,讓每一位勞動者和職工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與關懷,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幸福雨城。
▌記者:王海、楊洋、程子芯(見習)
▌編輯:王海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