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七月的脆紅李染上了熱烈的緋紅。當城市被高溫炙烤時,這座藏在川蜀丘陵間的村落正以“甜蜜經濟” 解鎖夏日限定浪漫。7月3日,雨城區青江街道張碗村“果香脆紅 田園歡暢”脆紅李采摘節火熱開幕,漫山遍野的脆紅李樹搖曳著綴滿白霜的紅果子,宛如為鄉村披上一層夢幻紗衣,吸引八方游客奔赴這場盛夏“甜蜜之約”。
推開張碗村采摘節的熱鬧之門,歡聲笑語裹挾著李子的清甜氣息撲面而來,瞬間將人卷入一片沸騰的鄉土歡騰海洋。陽光為這場盛會鍍上金箔,人聲、果香、蟬鳴交織成一首夏日狂歡曲。種“李”評模環節宛如鄉村版的璀璨星光大道。3位種植大戶胸前的榮譽證書鮮艷奪目,似燃燒的火焰,在晨光中閃耀。他們踏著如潮般經久不息的掌聲,邁著沉穩而驕傲的步伐登上舞臺。那布滿老繭、粗糙卻有力的雙手,曾在春日里溫柔呵護李樹嫩芽,在盛夏里精心修剪枝椏;被歲月和烈日染成古銅色的面龐,記錄著無數個披星戴月守護果園的夜晚。此刻,他們用汗水與心血澆灌出的“致富果”,恰似一枚枚沉甸甸的勛章,在聚光燈下熠熠生輝,訴說著耕耘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
而最令人心馳神往的現場摘“李”環節,果園搖身一變,成了歡樂的童話世界。游客們化身靈動的“采李使者”,穿梭在綴滿果實的李樹間。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落,為他們鍍上一層金色光暈。有人輕輕踮起腳尖,伸展手臂,指尖如蝴蝶般輕盈地掠過枝頭,將飽滿圓潤、裹著銀霜的脆紅李摘下;有人穩穩地端著竹筐,與同伴默契配合,將那一顆顆如紅寶石般誘人的果子收入囊中。當咬下脆甜李子的瞬間,晶瑩的汁水在口腔中四溢迸濺,清甜的滋味如潺潺溪流,順著喉嚨緩緩流淌,幸福感如同漣漪般在心底層層蕩漾開來,從舌尖一直蔓延到心間,讓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出無比滿足的燦爛笑容。
“這李子太絕了!白霜厚,果肉脆,甜度高,關鍵是吃得放心!” 游客李阿姨一邊贊不絕口,一邊麻利地將采摘的脆紅李裝滿塑料袋。在她身旁,有人專注地給果子拍“時尚大片”,有人全家總動員展開 “采摘競賽”,現場訂購攤位前更是排起長隊,果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忙得不亦樂乎。
張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強滿臉自豪地介紹,張碗村地處海拔 500 米至 700 米之間,這里環境優美,土壤肥沃,溫度適宜,不僅光照時間長,雨量也十分充沛。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孕育出了口感出眾的脆紅李,這些李子遠銷全區各地,聲名遠揚。“今年又是豐收年!” 王強興奮地說道,“每畝脆紅李產量能達 2000 斤,收購價6元左右,預計總產量 50萬斤!”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近年來,張碗村以特色小水果產業為突破口,采取“農民主導、市場導向、政府引導、科技指導”的發展模式,持續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引導村民建立家庭農場和采摘園,鼓勵種果大戶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脆紅李產業,并堅持走創新、協調、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讓脆紅李產業成為了張碗村的一張亮眼新名片。
擦拭著額頭的汗珠,種植大戶劉學林介紹:“我種了 10 多畝脆紅李,每年收入將近7萬元!”為保證果實品質,他堅持使用生態農家肥,種出的李子綠色健康,深受市場歡迎。談及成功背后的助力,劉學林感慨萬千。在街道黨工委和村兩委的支持下,不僅獲得了鋤草機等生產設備,還定期收到肥料補給;區農業農村局的專家也多次上門指導,從病蟲害防治到科學修剪,全程給予技術幫扶。銷售環節,村兩委更是主動作為,一方面積極對接采購商,吸引企業上門收購;另一方面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通過直播帶貨、電商渠道拓寬銷路。政府的全方位幫扶,讓農戶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這場盛夏的鄉村狂歡,順著無形的網絡電波沖破山野藩籬,在數字世界掀起甜蜜風暴。直播現場,駐村第一書記沙友褪去往日質樸裝扮,化身鏡頭前的“帶貨明星”。他手捧裹著白霜的脆紅李,指尖輕彈果實發出清脆聲響,果肉入口時汁水迸濺的“咔嚓”聲通過麥克風清晰傳遞,搭配著“看這果肉晶瑩剔透,甜度直逼蜜糖”的生動解說,瞬間點燃屏幕內外的熱情。評論區彈幕如絢爛煙花炸開,“買它!”“再來一箱”等留言刷屏滾動,快遞單號生成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訂單如同盛夏驟雨般砸向后臺,將山村與千萬食客的餐桌緊緊相連。
熱鬧并未停歇,村干部緊隨其后搖身一變“帶貨頂流”,同樣捧著新鮮脆紅李,邊展示邊品嘗,生動的解說搭配誘人的吃播畫面,再次引得彈幕瘋狂刷屏,訂單如雪花般紛至沓來。與此同時,抖音炫“李”專區歡樂無限,游客們腦洞大開,擺出各種搞怪姿勢與脆紅李合影拍視頻,張碗村脆紅李話題熱度一路飆升,讓這座小山村在網絡世界迅速“走紅”,這場鄉村與數字的奇妙碰撞,還在持續發酵。
當盛夏的陽光親吻大地,張碗村的脆紅李以飽滿的色澤與清甜的滋味,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協奏曲。這場看似尋常的采摘節,實則是農業現代化轉型的微觀縮影。一顆顆脆紅李從山間枝頭的自然饋贈,蛻變為激活鄉村經濟的“黃金果”,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真諦;一方方田園風光從傳統農區的生產場景,躍升為引流聚財的“流量磁場”,書寫著農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張碗村的成功實踐是雨城區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它打破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發展定式。通過將農產品轉化為體驗經濟的核心載體,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文旅產業的競爭優勢,構建起“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良性循環。這種發展模式的深層價值,在于它不僅實現了農產品附加值的幾何級增長,更通過“采摘經濟”“ 田園 IP”等創新形態,激活了鄉村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雙向流動,讓沉寂的鄉土煥發創新活力。從產業振興到人才振興,從生態振興到文化振興,張碗村以果香為韻,在鄉村振興的時代長卷中,譜寫出“小果實擎起大圖景”的生動敘事。
▌記者:趙宇航 楊超 田洋(見習)
▌編輯:趙宇航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