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司法不是口號,是化解每一個矛盾的具體行動。”當被執行人李某因賬戶被司法凍結沖進法院大廳時,執行法官以“如我在執”的同理心開啟了一場化解信任危機的“民心工程”。
鬧訪風波
作風轉變化解信任危機
6月20日下午,被執行人李某氣勢洶洶地沖進法院,“我要找吳法官,為什么我變成了老賴?我怎么會是老賴呢?你們必須給我一個交代!”執行窗口工作人員接訪后得知,此人系一起借款合同糾紛的被執行人,就在昨日,原告王某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凍結李某賬戶并向其發送執行通知書,故而才有了這一幕。面對情緒激動的被執行人,執行法官迅速啟動“首訪負責制”,將被執行人請進調解室,遞上一杯溫水:“你有什么委屈,你慢慢說,我聽。”
雙線釋法
協同發力擊破“認知壁壘”
在溝通中,執行法官敏銳地察覺到李某的抵觸源于其對生效判決的不服,于是立即聯系原審法官,對李某進行釋法說理。“我明明已經還了20萬元,為什么還要還她這么多錢?我不同意這個判決!”“你所償還的款項在判決中都給予認定,但根據法律規定,沒有明確約定應視為先還利息……”原審法官對李某的疑惑一一說明,李某的抗拒情緒也在逐漸降低。“現在判決書已經生效了,是具有法律權威性的,你若還是拒不履行,我們有權對你采取司法拘留等強制措施,你的信用也會受到影響……”執行法官趁熱打鐵,擊破了李某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那我該怎么辦啊?”
柔性解紛
因案施策守護“民心溫度”
執行法官在與李某深度溝通后得知,其在外地經營一家公司,因近年來效益不好,手上的存款全都投進去了,只能靠每個月微薄的分紅來還款,如果強制執行公司股權將切斷他所有的經濟來源。法官當即電話聯系申請執行人,為被執行人爭取分期還款的方案,在幾番商榷后,確定由被執行人三日后先籌措償還1/3的欠款,剩余部分在兩個月后的分紅日一次性清償,還款期間利息予以放棄。
從“怕訪堵訪”到“開門接訪”,從“單兵作戰”到“協同化解”,每一次司法作風的轉變,都是踐行為民情懷的體現,每一次怒氣的平息,都是司法公信力的提增。平潭法院以“把群眾當做親人”的真情,將“冷對抗”轉化為“暖和解”,讓人民群眾不僅感受到判決書的“剛性力量”,更觸摸到執行過程的“柔性溫度”。
供稿:陳燕琴
編輯:王夢露
校對:蔡秋梅
審核:郭劍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