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編輯 袁華明 胡天立
【編者按】
新聞有見解,字里行間讀懂社會萬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觀點把握時代脈搏。
一起《讀端》,一起“潮”。
本期嘉賓是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程振偉。
當前,珠寶專業人才市場呈現供需兩旺卻矛盾突出的局面。一方面,珠寶行業因水晶、珍珠、翡翠等產品熱銷而對專業人才需求激增,尤其是具備創新設計能力的年輕人格外搶手。河南、浙江等地的珠寶企業紛紛爭搶畢業生,部分高校珠寶專業學生尚未畢業就已手握多份工作Offer,就業率接近甚至達到100%。另一方面,由于開設珠寶專業的院校較少、培養成本高,導致畢業生總量有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珠寶行業面臨人才結構失衡和留存難題。頭部企業往往壟斷高端人才,中小廠商則面臨“培養即流失”的困境。此外,盡管就業率高,但行業整體薪資不高,崗位吸引力有限,不少畢業生選擇創業或轉型,從事直播、品牌運營等新興方向。業內認為,要緩解“搶人難”問題,需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并提升設計價值與待遇水平,構建可持續的人才生態。
珠寶專業畢業生“爭奪戰”背后:市場與需求的AB面
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程振偉:
珠寶專業畢業生“被搶”,不能單純以增加招生數量破解
“一個學生幾家企業搶,老板們打電話搶人我們很痛苦。”近日,河南技師學院珠寶專業師生經歷就業雙選會后,該院副院長趙海平直言“畢業季很痛苦”。“不敢接企業招聘電話,因為我沒那么多孩子提供。”這番“凡爾賽”,卻也折射出當前珠寶專業人才市場的火熱與煩惱:水晶、珍珠、翡翠、彩寶熱銷,讓珠寶專業人才格外“搶手”;與此同時,珠寶行業面臨人才接續難題,特別是具備創新能力、賦予珠寶藝術價值的年輕人,這類人才尤為緊缺。
當河南技師學院副院長趙海平因“不敢接企業招聘電話”而“痛苦”時,這種幸福的煩惱折射出當前珠寶專業人才市場的獨特現象。一邊是水晶、珍珠、翡翠、彩寶熱銷帶動的人才需求激增,一邊是高校培養的珠寶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從表面看,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失衡問題,但深入分析會發現,珠寶行業“搶人大戰”"背后,隱藏著產業快速迭代與教育相對滯后、短期用人需求與長期人才培養、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之間的多重矛盾。解決這一難題,不能僅靠增加招生數量的簡單思維,而需要構建一個基于產業生態的人才培養新范式。
珠寶行業近年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傳統貴金屬到多元化材質,從實體店鋪到全渠道營銷,從單純首飾到文化載體,珠寶產業的邊界不斷拓展。這種快速迭代使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鮮明的“三高”特征:高專業度、高創新性、高適應性。需要重新定義“珠寶專業人員”。它不再是“做首飾的工匠”,而是需要懂設計、懂材料、懂市場、懂美學、會傳播的復合型人才。
面對人才缺口,簡單擴大招生規模甚至會讓行業更為混亂。珠寶專業教育具有明顯的“小而美”特性。需要昂貴設備、小班教學、資深從業人員指導,培養成本遠高于普通專業。盲目擴招必然導致教學質量滑坡,形成“招生越多—質量越差—行業越不滿意”的惡性循環。更值得警惕的是,珠寶行業的周期性特征明顯,當前的熱潮未必能長期持續。一旦市場趨冷,過度擴張的教育產能將面臨嚴重過剩風險。如果只是為了應付眼前需求而擴招,長遠看無異于是在浪費教育資源和透支未來。
破解珠寶人才困局,需要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設計、實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養,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同步更新,培養出的人才要有持續學習、適應行業急速變化的“超能力”。人才培養院校可以與企業共建“教學工廠”,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最新工藝和市場趨勢。配套機制建設也不可少,比如設立行業設計獎項、建立原創保護機制、改善基層崗位待遇,讓從業者看到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只有當設計師的話語權得到尊重、工匠的技藝獲得合理回報時,珠寶專業才能真正吸引優秀人才,并讓這個行業從業有可持續性、有未來可期待性。
珠寶行業的“搶人大戰”,既不能靠教育機構的單方面擴招,也不能寄希望于市場的自我調節,它需要行業、學校、政府和從業者形成合力。通過構建產教融合的創新平臺、完善人才價值實現機制、優化行業發展生態,才能將當前的“痛苦”轉化為持久發展力。當珠寶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成長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敢接電話”的煩惱才能轉化為“供需兩旺”的欣慰,中國珠寶產業的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