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連街道芝山社區以非遺文化傳承為破題點,深入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通過激活非遺文化資源、深化校社合作、創新多元融合模式,成功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與社區治理協同共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雙贏之路。2024年,芝山社區成功入選“百千萬工程”省級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名單;2025年上半年,非遺相關產業創收約20萬元,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全面升級、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公共服務顯著提質,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的“雙豐收”畫卷徐徐展開。
一、非遺賦能,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踏入芝山社區,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社區依托陳氏七世祖祠堂等珍貴文化載體,匠心打造紗龍文化中心、陳白沙潮連風物詩展覽廳和民俗館,構建起非遺傳承的核心陣地。漫步在紗龍文化中心,仿佛穿越時空,紗龍制作的精巧工藝、背后的歷史故事一一呈現在眼前。2025年以來,這里已接待游客約2萬人次,成為文旅融合的全新亮點,吸引著八方來客探尋非遺之美。
研學經濟成效斐然。2025年4—6月,社區與東莞東華初級中學攜手開展“灣區少年行?非遺共守護”研學活動。活動期間,祠堂化身為生動的課堂,非遺傳承人耐心傳授傳統技藝,超1萬名師生沉浸其中,參與祠堂非遺課、萬人接力舞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們親手觸摸紗龍的鱗片,在舞龍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這場研學活動讓孩子們收獲滿滿,為社區創收超20萬元,同時還帶動了周邊餐飲、零售等行業的消費熱潮,為社區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芝山紗龍舞龍隊隊員向研學中學生介紹芝山紗龍)
活動推廣不斷擴大影響力。社區積極活躍在各類非遺展演的舞臺上,在江門市龍獅巡游、洪圣大王廟巡游等活動中,芝山社區紗龍表演驚艷亮相,靈動的紗龍在表演者的操控下,或騰空而起,或盤旋游走,引得觀眾陣陣喝彩。此外,社區還受邀在市文化館、健威廣場展覽紗龍實物,精美的紗龍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大大提升了芝山社區非遺品牌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了這里的傳統文化。
(洪圣大王廟巡游活動中的芝山紗龍)
物業盤活激發新動能。潮連青年路2號物業改造項目,社區投入精力修復基礎設施后對外出租,閑置的物業重新煥發生機,為集體經濟帶來新的收入。芝山街4號物業升級項目更是別具匠心,配套紗龍研學餐飲服務,打造出“文化+消費”的全新場景。游客在體驗非遺文化的同時,還能品嘗到當地特色美食,實現了文化與消費的深度融合。同時,社區不斷優化現有物業管理,強化租金收繳,確保物業收益穩定增長。
二、校社共建,破解非遺人才培養與傳承難題
非遺傳承,人才是關鍵。為解決非遺傳承人手不足的難題,芝山社區與江門市技師學院創新推出“黨建+非遺+教育”聯動機制。雙方共建實踐育人基地,簽署合作協議,互聘非遺傳承導師與文化顧問。在實踐育人基地,傳統拜師禮莊重舉行,非遺傳承人與學生們面對面,手把手傳授技藝;現代技藝教學也同步開展,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青年力量的注入為非遺傳承帶來了新的活力。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紗龍表演,他們將現代創意融入傳統技藝中,結合傳舞龍動作和造型,吸引更多年輕群體關注。在校園里,非遺文化社團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紗龍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通過“雙導師”制,社區著力培養傳承人,確保非遺技藝代代相傳,構建起長效人才梯隊,為非遺傳承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芝山社區與與江門市技師學院共建實踐育人基地)
三、深化產業布局,持續激活非遺經濟活力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在非遺產業布局方面,芝山社區持續發力。
加快產業項目落地。社區正緊鑼密鼓地推進舊廠房改造為非遺主題研學餐廳,預計2025年內投入運營。該餐廳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并在整體設計中巧妙融入非遺元素——無論是裝修風格的營造還是菜品的創意設計,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紗龍文化的獨特魅力。投入運營后,預計每月可增收超萬元,同時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強化品牌推廣合作。社區將持續與全域教育咨詢公司保持緊密合作,借助江門日報、蓬江發布等權威媒體平臺,全方位宣傳非遺文旅特色。同時,積極拓展“非遺直播間”電商渠道,將邀請網紅主播走進社區,直播展示紗龍制作過程、銷售文創產品。同步設計精美的紗龍工藝品、印有非遺圖案的文具、服飾等文創產品,計劃通過網絡推動非遺文創產品市場化,讓更多人領略到芝山社區非遺文化的魅力。
(芝山紗龍亮相2025年江門市龍獅巡游活動)
拓展“非遺+”多元路徑。社區積極探索非遺與旅游、教育、餐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開發特色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參與紗龍制作體驗、紗龍表演,還能參加非遺主題的研學旅行,深入了解芝山社區的歷史文化。通過打造可持續的“家門口經濟”,讓非遺文化真正融入現代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芝山社區以紗龍文化為“小切口”,撬動集體經濟“大發展”,讓非遺技藝轉化為增收引擎。社區黨支部書記滿懷信心地表示:“要讓老祖宗的智慧持續賦能鄉村振興。”如今,在芝山社區,傳統文化正煥發新生機,祠堂的紗龍燭光照亮鄉村振興路,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持久活力。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生機盎然,鄉村風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的壯美圖景正漸次展開。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潮連街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