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珠三角廣府人,那么,你的祖先很可能跟這位有關。
炊煙裊裊,禾雀聲聲,寶藏古村落里流淌著千年的煙火氣與詩意。這里是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是嶺南移民史上一枚鮮活的文化標記,被譽為“后珠璣巷”。
良溪村。
近年來,良溪村創新歷史文化傳播方式,不斷開拓消費新場景,吸引眾多游客打卡,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落地見效。
千年古村煥發新機、出圈吸粉的秘訣是什么?三個關鍵詞:底蘊、底氣、底牌。
在珠三角乃至海外廣府人許多姓氏現存的族譜中,都明確記載:先祖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這些族譜都涉及一個核心領頭人——“阿貴”。
羅貴率眾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良溪。
“阿貴”是何方神圣?
1131年,“阿貴”,即羅貴,率領36姓97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良溪。耗時兩個月,其間歷盡艱辛。有趣的是,廣府方言中還流傳著許多羅貴率眾南遷的故事,廣東俚語“唔使問阿貴”“馬死落地行”“頂硬上”就出自于此。
千年底蘊給良溪村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在良溪村,每一處地方都有著生動的歷史故事。
羅氏大宗祠邊的青云路,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其中,青云路的石級豎著排放,寓意“掂過碌蔗”。
村內有一口內方外圓,形似銅錢的進士井,是良溪村清代進士羅天池為了警示自己而設。傳說,讀書人喝過井水可以才思敏捷,文筆酣暢。
據不完全統計,在清代歷朝科舉制度考試中良溪有近百人考取功名。
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豐富。羅氏柑普茶制作技藝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為流傳的珠璣巷人南遷傳說于2022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良溪山黃皮果酒釀制技藝也入選蓬江區非遺名錄。
悠久的歷史積淀賦予了良溪村發展的底氣。
以“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為契機,良溪村堅持規劃先行、保護與開發并重,打響古村風貌提升攻堅戰。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羅氏大宗祠等廣府特色古建筑得到修繕,綠化景觀路等煥發古村新綠顏;
羅氏大宗祠。
“村”字號文化品牌不斷擦亮,以良溪為故事背景打造的話劇《良溪 早晨》獲第五屆廣東省戲劇文學獎·劇本獎一等獎;
治理方式不斷創新,“刑仁講讓、敬老尊賢”的傳統文化得到弘揚,文明鄉風凝聚在鄉野。
千年古村當自強。文化資源需要多重轉化。在未來的發展中,良溪村緊握三張底牌。
一是美麗僑村牌,凝聚海內外鄉親的尋根情結、共同鄉愁,攜手推動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
二是文化藝術牌,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三是文旅融合牌,讓美食、美景,變為實實在在的“錢”景,不斷提升集體經濟收入。
欲知良溪后續發展如何,且邀你到良溪走一走。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