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地級市銅仁最近有新動靜:80后的市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史麒麟,又加了個新頭銜——石阡縣委書記。
大家為啥關注?因為史書記,老本行是貴州省高級法院的行政庭長。他的升遷路線,讓人忍不住琢磨:法院干部跳到黨政機關,是不是發展空間更大、升得更快?
公開簡歷顯示,史麒麟,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中共黨員。
他在貴州高院待了不短時間,從搞辦公室、研究室的,一路干到行政庭庭長。這活兒天天跟行政訴訟打交道,說白了就是看老百姓為啥告政府、政府哪兒做錯了。干久了,法律程序清楚,政府怎運作、權力邊界在哪兒,心里有譜。最大收獲?規矩意識刻進骨子里了,辦事講究程序、界限分明。
2017年,他跳出法院這個“專業圈”,調去共青團貴州省委當副書記,后來還當了書記。共青團干啥的?管青年工作的!跟法院那套嚴肅的審案子完全兩碼事。這就逼著他從“法律專家”轉型成“社會活動家”,得組織活動、搞宣傳、跟各色人等打交道,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全給練出來了。
史麒麟開始主政一方,成了“大管家”。今年初,他調任銅仁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這才幾個月功夫,就直接上手管一個縣了——石阡縣。這地方挺特殊,少數民族占了快3/4,生態特別好(森林覆蓋率快70%了)。
常有人問,為啥說法院干部轉黨政這條路“香”?我看有這么幾點:
一是自帶“法治光環”。 法院里泡久了,特別是像史麒麟這樣專門審告政府案子的,“規則”倆字都刻進DNA了。現在當地方官,最怕的就是亂來、不講規矩。他這種背景,在推動政府依法行政、規范辦事、化解老百姓和政府的矛盾上,天然有優勢,知道紅線在哪兒,不容易踩雷。
二是手握“政府錯題本”。在法院審案子,尤其是審告政府的案子,啥沒見過?等于站在一個超好的角度,把政府各部門運作中容易出的岔子、犯的錯、踩的坑,看了個遍。現在輪到他當“父母官”了,這些經驗就成了寶貴的“避坑指南”和“預警雷達”,知道哪些地方容易出幺蛾子,做決策自然更穩當、更規范。
三是“跨界”跑得快,能力漲得猛。史麒麟的路子很典型:法院→ 團委→ 地方主官。這種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來回“折騰”,比在一個系統里慢慢熬,成長快多了,能力也更全面。 團委那段經歷尤其關鍵,補上了他直接面對社會、跟群眾打交道的課。說白了,練成了“全能型選手”,自然更容易被委以重任,擔大梁。
四是法院職數少,黨政“舞臺”大。你掰著手指頭數數法院的領導崗位:庭長、副庭長、副院長、院長,再加上個專委! 而黨政系統就大不一樣了,從省市到縣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再加上各個職能部門,崗位多、層級多、路子寬。
像史麒麟這樣有潛力的懂法干部,從法院到黨政這條線,相當于從一條相對窄的跑道,換到了更寬廣的賽場,施展拳腳的空間一下子打開了,晉升的機會自然也多得多。
當然,挑戰也實實在在。做法官主要看法律條文,判斷是非對錯;當縣委書記?那復雜多了!經濟要搞上去,老百姓腰包要鼓起來,綠水青山要保住,民族團結要做好…
主政一方光會講法條可不行,還得懂變通、會溝通、講實際效果。史麒麟能不能把他那套嚴謹的法治思維,和當地方官需要的靈活勁、實干勁完美揉在一起,這才是真本事。尤其是在石阡這種生態金貴、民族多的縣,既要保護“綠飯碗”,又要端穩“金飯碗”,平衡不好搞。
總的來說,史麒麟這個例子挺有嚼頭。它說明一點:有扎實法院背景的干部,只要能力夠、潛力足,跳到黨政這條線上來,舞臺確實更寬廣,步子也可能邁得更快。
這種“跨界”發展的路子,以后說不定真能成氣候,指著能給法院人更多的平臺與機會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