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評論:
“男人外出打工混得好,會把老婆接到城市享福;女人混得好,往往是甩了老家的男人,重新擇偶。
事無絕對,大致如此。”
就這種話,
還有人很多人看完拍大腿叫真理。
如果你聽到這種話只是笑笑就過,那沒什么。
但如果你點頭認同,那就必須提個醒:
這不是“現實”,這是刻板偏見被包裝成“經驗”的幻覺。
說個搞笑的哇,
在我們老家那村里,
男人在外邊混好了找小老婆的可不少,離婚的也不少,能“不忘初心”的也不少;
女人呢?
往往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女人一般在家帶孩子/跟著男人一起打工,根本沒“混好了”的機會。
所以,我不知道哪里來的“大致如此”。
何況,
這種現象,根本就不局限于性別。
2
混好了就換人,是人性,不是性別。
不論男女,
只要獲得資源、地位、選項,他們都會重新審視原有關系:
這段關系,是值得繼續,還是該止損?
這不是男人的邏輯,也不是女人的邏輯——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機制。
真正的底層邏輯只有一句話:
當資源結構發生變化,情感關系就要重新洗牌。
一個人在貧困、無助、被困住的狀態下,會依靠情感和慣性維持關系。
但一旦掌握了資源、地位、社會流動的渠道,他/她就有了選擇權。
換句話說,
不是混好了就“變心”,而是——終于有了“選”的能力。
這,才是人性的原貌。
男人也換,女人也換,本質是關系失衡的反噬。
我們見過太多“發達之后換老婆”的男人:
城市里混出了樣子,開始嫌棄農村老婆沒文化、不體面;
或者跟城里女人產生新連接,索性斷掉原有關系;
更常見的,是男人混得好后就“回避溝通”,用冷暴力逼老婆自己提分手。
但這些行為往往會被社會包裝成“男人成功的副產品”。
而女人一旦做出類似選擇,卻會被罵作“現實”“拜金”“忘恩負義”。
說到底,這是同一種行為,不同的性別標簽。
事實上,不論男女,只要原本的親密關系中充滿了:
壓榨式的依賴;
失衡的貢獻與回報;
無效溝通與情緒消耗;
那一旦其中一方獲得資源獨立,他/她都會傾向于抽身。
3
如果一個人能在一無所有時陪你走過低谷,
后來卻選擇離開,那不是“負心”,而是“清醒”。
因為他/她終于有了離開的能力,去補償曾經忍下的一切不平衡。
所以,別再拿“陪你吃苦”來綁架人心了。
真正的親密關系從來都不是:
“你為我犧牲了多少,所以你必須留在我身邊。”
而是:
“我們彼此成全,我們始終愿意站在一起。”
一段感情的終點,不是冷漠,是在資源重新洗牌之后,彼此不再對等。
如果一個人在你低谷時守著你,
在你飛黃騰達后卻選擇離開,那你得問問自己:
你們之間的連接,曾經真的平等嗎?
這世上不是只有“接老婆進城的男人”和“甩老公的女人”。
還有:
被城市女人拋棄的農村丈夫;
靠自己打拼接全家上岸的女性;
混出樣子后仍攜手共進的伴侶;
也有混好了反而暴露本性、提前“脫軌”的人。
性別不是分水嶺,權力變化才是分水嶺。
誰手里有牌,誰就擁有決定權。
誰資源更少,誰就容易成為“需要堅持”的那一方。
如果真要怪,就怪社會結構——它把成功定義成“可以更換”,而把忠誠定義成“沒得選”。
4
人性的真相,就是趨利避害,不限性別。
不論男女,人性本質就是:
在貧困時尋求穩定,在富足時追求更優。
這既不高尚,也不骯臟。
它只是如實地展現了一種機制:
沒有選擇的人,往往看起來更“深情”;
而有選擇的人,則被賦予了“冷漠”的標簽。
但這不是忠貞與否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格重新選擇的問題。
所以,
別再指責“女人有了資源就甩人”,也別再粉飾“男人帶老婆進城就是情深義重”。
關系的本質不是“你窮的時候我陪你”,而是“你富的時候,是否還覺得我值得”。
這,才是我們每個人都該面對的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