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的嚴重內卷 體現了中國人什么樣的人性?
“孩子才上幼兒園,已經報了5個興趣班”“為了一個晉升名額,全部門自愿加班到凌晨”“開網約車的師傅說,現在每天干16小時才賺得到別人以前10小時的錢”……
這些場景我們太熟悉了。從教育到職場,從行業競爭到日常生存,“內卷”早已像空氣一樣滲透在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這種“所有人都在加速奔跑,卻沒誰真正跑到前面”的內耗,與其說是制度或環境的產物,不如說是中國人深層人性在特定時代的折射——它藏著我們的執念、焦慮,也藏著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與集體潛意識。
一、對“安穩”的執念:怕輸,所以不敢停
中國人對“安穩”的渴望,幾乎刻在基因里。
農耕文明里,土地是生存的根本,而土地是有限的。一戶人家若不拼命耕耘、爭奪水源,可能來年就會餓肚子。這種“資源有限,不搶就會失去”的生存記憶,演變成了對“安穩”的極致追求——我們怕“掉隊”,怕“被淘汰”,怕“一步錯,步步錯”。
教育內卷里,家長們逼著孩子刷題、報班,不是不知道孩子累,而是怕“別人學了,我家不學就會落后”;職場上,明明8小時能完成的工作,卻要熬到深夜裝樣子,不是效率低,而是怕“別人都加班,我準時走就會被認為不努力”;就連開小店的老板,也會因為隔壁店降價5毛,自己就咬牙降1塊,不是想賺錢,是怕“不降價就沒人來,最后關門”。
這種“怕”,本質是對“不穩定”的恐懼。我們總覺得,只有比別人多做一點、多占一點,才能抓住那點“確定感”。就像老一輩常說的“手停口停”,哪怕這種“不停”已經變成無意義的消耗,也停不下來——因為停下的瞬間,就意味著可能失去安穩。
二、對“群體認同”的渴求:怕孤立,所以跟著卷
中國人骨子里有強烈的“群體歸屬感”。我們怕“和別人不一樣”,更怕被群體排斥。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說,傳統中國是“熟人社會”,每個人都活在一張關系網里,“你的行為不僅是自己的事,也關系到家族和社群的評價”。這種文化基因延續到今天,變成了“別人都這樣,我不這樣就不對”的心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考公熱”。每年公務員報考比例動輒1000:1,很多年輕人并非真心想做公務員,只是因為“父母覺得穩定”“同學都在考”“大家都說好”。哪怕考上后發現工作枯燥、晉升艱難,也會因為“別人都羨慕”而咬牙堅持。
職場里的“形式主義內卷”更明顯:開會必須發會議紀要,哪怕內容空洞;做報表必須加十幾張圖表,哪怕數據簡單;甚至連團建都要比拼“誰更積極”——這些無意義的流程,本質是“通過和大家保持一致,獲得群體認同”。你若說“這沒必要”,反而會被當成“不合群”“態度有問題”。
我們太在意“別人怎么看”,太需要“被群體接納”,于是不知不覺跟著別人的節奏卷,哪怕心里清楚這是內耗——就像一群人在電影院里,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后排的人哪怕不情愿,也只能跟著站,否則就什么也看不見。
三、“奮斗敘事”的異化:把“努力”變成了“比慘”
中國人崇尚“奮斗”,但內卷把“奮斗”異化成了“比慘”。
“勤勞”一直是我們的文化美德。“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愛拼才會贏”的觀念,讓我們相信“努力就能改變命運”。但當資源有限、機會減少時,“努力”就變成了“比誰更能吃苦、更能犧牲”。
建筑工地上,工人為了多賺50塊,愿意連續加班24小時;互聯網公司里,“996”成了標配,甚至有人炫耀“全年無休”;就連學生,也開始比拼“誰睡得更少”——仿佛“受苦”本身就是價值,而不是通過努力創造價值。
這種異化背后,是“結果至上”的心理。我們太想“成功”,太想“出人頭地”,以至于忘記了奮斗的初衷。就像高考工廠里的學生,刷題刷到麻木,不是因為熱愛知識,而是因為“考高分才有出路”;職場人熬夜改方案,不是因為方案需要優化,而是因為“領導沒走,我不能走”。
奮斗本是為了“活得更好”,內卷卻讓我們把“活得更累”當成了“更努力”——就像驢拉磨,以為跑得越快就能離目標越近,卻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原地打轉。
四、對“家庭責任”的負重:為了“下一代”,自己卷點沒關系
中國人的內卷,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身后的家”。
傳統觀念里,個人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家族鏈條”上的一環。“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感,讓很多人把“內卷”當成了“不得不扛的責任”。
外賣小哥每天跑16小時,不是不怕累,是怕“孩子的學費沒著落”;中年職場人不敢辭職,哪怕被PUA也忍著,是怕“房貸斷供,家人沒地方住”;父母砸鍋賣鐵買學區房,不是不知道不值,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來怪自己沒本事”。
這些內卷里,藏著中國人最樸素的愛:“我苦點沒關系,只要家人能過得好一點。” 但這種愛,有時會變成過度犧牲——為了給孩子報補習班,父母省吃儉用;為了給家人買套房,年輕人透支健康加班。最后,自己卷垮了,家人也未必能真正幸福。
就像老話說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心”太重,重到我們寧愿自己卷在泥里,也要把孩子托舉起來——哪怕這條路,早已被卷成了死胡同。
內卷的本質:不是人性的缺陷,是生存智慧的困局
說到底,內卷體現的中國人性,不是“貪婪”或“虛榮”,而是在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環境里,生存智慧的一種“擰巴”呈現。
我們重視安穩,所以不敢停;我們需要認同,所以跟著卷;我們相信奮斗,所以怕落后;我們牽掛家人,所以愿犧牲。這些本是支撐我們走過艱難歲月的人性光芒,只是在特定的社會階段,被擠壓成了內耗。
就像黃河里的漩渦,水流本是為了向前,卻因為河道狹窄、礁石密布,不得不打轉——漩渦不是水的本性,只是水在困境中的樣子。
或許,當社會資源更豐富、機會更公平、評價體系更多元時,這些人性的光芒會重新舒展:安穩不必靠“爭搶”,認同不必靠“從眾”,奮斗不必靠“比慘”,責任不必靠“犧牲”。
到那時,我們或許才能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卷過別人,而是能按自己的節奏,從容地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