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的表現(xiàn)和傳達方式上,多少有點南轅北轍。但從結(jié)果上看,卻還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特點就是善于重塑, 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的特點卻是擅長融合。
前者靠輸出價值觀擴張它的疆界,而后者則是靠自我消化,抵抗 內(nèi)外部的各種沖擊。
打個不太恰當(dāng)?shù)谋确剑?以美國文化為首的西方文化,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熱烈明亮,極具侵略性,所有進入它的元素,別管你是來自歐洲、亞洲、非洲,最后都會被這團火焰包圍融化重新鑄造,變成美西式的音樂電影價值觀,甚至是理想本身,它能把英雄變成了一種信仰,把自由燒成了一種人格模板的火山噴發(fā),在當(dāng)代世界上的年輕人,誰不愿意看噴發(fā)的巖漿呢。
美西方文化從遠處看沒問題,這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看,很多人在模仿,有的人敬仰,當(dāng)然也有的人窒息。
而東方文化,尤其是咱中華文化,它就像水,水是無形的,它不拒絕任何進入它的異質(zhì)成分,因為只要時間線被拉長,他都能把這些外來的異質(zhì)慢慢的稀釋溶解了。百煉鋼變成繞指柔,這棱角被磨平。它更像一鍋真正的老湯,每一代人都會在 這鍋老湯里邊兒加一點料,添一把火,而中華文明最基礎(chǔ)的底料,卻從來沒變過,其他的就交給時間,交給道法自然,交給和而不同,交給厚德載物,慢慢的就融合在一起了。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那套文化輸出的方略——它根本不是什么“無心插柳”,分明是“步步為營”。
你看那美劇《成長的煩惱》,八十年代國人看的時候,誰琢磨過“中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這詞兒?就覺得那家人吵吵鬧鬧挺真實,爸會跟孩子平等聊天,媽也有自己的想法,回頭再看自家,哎,好像有點不一樣。這就是它厲害的地方:不說教,就給你看“日子”,日子里藏著的價值觀,像空氣似的,吸著吸著就進了肺里
再看那美國動畫片,從三歲娃追的小黃人,到咱成年人偷偷刷的《瑞克和莫蒂》,它是真能鋪攤子。幼兒看個熱鬧,里面藏著“勇敢做自己”;少年看《尋夢環(huán)游記》,記住了“家庭至上”——可這“家庭”的模樣,是美式的祖孫關(guān)系、兄妹相處;成人看《辛普森一家》,笑它諷刺社會,可笑完了,不知不覺就接受了它對“民主”“自由”的吐槽方式。它不是給你灌雞湯,是給你搭了個梯子,讓你順著它的視角看世界。
美國電影更不用說,《黑鷹墜落》明明是場敗仗,愣拍成了“英雄悲歌”;《拯救大兵瑞恩》打著反戰(zhàn)旗號,骨子里是“美式人道主義”的自我感動。它甚至不避諱自己的爛事兒——種族歧視、政治腐敗,可最后總有個“個人英雄”站出來,潛臺詞是:你看,咱有問題,但咱能改,這就是咱的底色。這種“先自黑再立碑”的套路,比直接喊“美國最棒”管用一百倍。
回頭看咱自己,這些年也不是沒往外送文化。李小龍的功夫、成龍的喜劇、《流浪地球》的科幻,最近大火的《哪吒2》,還有那遍地開花的中餐館——但總像撒芝麻,不成串兒。
人家是“工業(yè)流水線”,咱更像“手工作坊”。
你看迪士尼,一個公主IP能衍生出電影、樂園、玩具、衣服,從孩子錢包挖到家長錢包;咱的孫悟空,多少年了,還是那副“斗戰(zhàn)勝佛”的模樣,新故事沒接上,年輕人慢慢就覺得“老了”。
這事兒的根兒在哪?我覺得是“敘事邏輯”的差異。美國文化像個大喇叭,嗓門亮,調(diào)子統(tǒng)一:“我的標準就是標準”。它先給你定義“什么是好故事”——得有沖突,得有個人英雄,得有明確的“正確答案”。然后用奧斯卡、格萊美這些尺子量全世界的文化,你符合了,就給你貼個“優(yōu)秀”標簽,久而久之,咱自己都忍不住拿這尺子量自己:“咱的電影怎么拿不了奧斯卡?”“咱的音樂怎么沒進Billboard?”
其實中華文化不是這樣的。咱那中華文化是口老湯,熬了幾千年,啥料都能往里加。胡人樂器來了,變成琵琶;佛教來了,開出禪宗;甚至鴉片戰(zhàn)爭后那堆新東西,最后也成了“中學(xué)為體,西學(xué)為用”。中國的智慧是“和而不同”,可這智慧,在文化輸出上反而成了“軟肋”——咱總想著“別冒犯別人”,結(jié)果把自己的棱角磨沒了,故事講得溫吞水,年輕人不愛聽,外國人更抓不住重點。
那咱該咋整?我覺得得學(xué)美國的“工業(yè)化”,但不能丟了咱的“水性”。
先說給年輕人聽的故事。現(xiàn)在的孩子,誰耐煩看“高大全”的英雄?他們愛《哪吒》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混不吝,愛《山海情》里馬得福那種“土掉渣但真干事”的實在。
這些故事里才有咱的根:家國不是口號,是“為了村里能澆上水,豁出去跑斷腿”;孝順不是跪舔,是“你闖禍了,我給你兜底,但也得讓你知道錯”。把這些藏在“日子”里,像《成長的煩惱》那樣,讓他們覺得“這就是咱身邊的事兒”,比喊“要愛國”管用。
再說往外送想讓外國人看的故事。別總想著“展現(xiàn)五千年文明”,你就先展現(xiàn)“今天的中國人在想啥”。非洲兄弟可能不懂“仁義禮智信”,但他們看得懂《山海情》里“窮地方怎么變富”;歐美年輕人未必理解“孝道”,但他們會被《人世間》里“一家人吵吵鬧鬧還互相扛著”打動。
咱的文化輸出,得從“展示文物”變成“展示生活”——生活里的堅韌、包容、煙火氣,才是最有穿透力的。
還有那套“標準”。美國用奧斯卡、格萊美定調(diào)子,咱不用跟它對著干,但得有自己的“秤”。比如咱的網(wǎng)劇、短視頻,在東南亞火得很,年輕人追著看咱的“校園劇”“職場劇”,這就是咱的“新陣地”。
別總惦記著“人家認不認”,先讓“同頻的人”認,慢慢就會有更多人想知道:“中國人為啥這么活?”
說到底,文化輸出不是“推銷”,是“分享”。
美國那套“火焰式”的輸出,看著熱鬧,燒過了就只剩灰燼;咱這“水性”的文化,看著柔,慢慢浸潤,反而能留下痕跡。就像老北京的胡同,外國人來了,先看灰墻灰瓦,住久了,才懂墻里的鴿哨、院里的石榴樹、街坊的“吃了嗎您”——這些才是咱的魂。
讓年輕人愛自己的文化,也不是天天講“祖宗多牛”,是讓他們在《覺醒年代》里看到“年輕人該怎么活”,在《只此青綠》里摸到“傳統(tǒng)文化能這么美”,在自己的生活里,覺得“做中國人,挺踏實,挺帶勁”。
慢慢來,咱不跟誰比嗓門,就把普通中國人的日子過成故事,把故事講得像中國老百姓過的日子——這才是咱的本事。才是自覺做事,無意成功的文化傳播方式,中國故事應(yīng)該這樣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