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英國人而言,7月7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它被稱為倫敦建城以來,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很可能沒有“之一”。
全英上下都在舉行紀念活動,與其說是紀念,更不如說是悼念。
因為昨天便是2005年7月7日倫敦襲擊事件20周年紀念日。
1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全英要人齊聚圣保羅大教堂
就在幾個小時之前,威斯敏斯特市長和市議會領袖以及與該事件直接相關的人士今天在圣保羅大教堂參加了紀念儀式。
20年前的7月7日,四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在奧德蓋特站、埃奇韋爾路站和羅素廣場站附近引爆了炸彈,造成5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我們先來看看威斯敏斯特市議會領袖亞當·胡格議員剛剛的發言:
“今天,我們緬懷遇難者、幸存者,以及旁觀者和緊急救援人員的英勇。這起發生在交通高峰期的襲擊,旨在給這座城市帶來恐慌,但恐怖1分子并沒有擊垮普通民眾的精神。威斯敏斯特作為一個社區,團結起來,幫助傷員,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接下來,市長的發言也基本表達了同一個觀點:
“……今天,我們緬懷逝者、幸存者,以及旁觀者和緊急救援人員的非凡勇氣,他們展現了倫敦人最美好的品格。面對恐怖,我們的社區團結一心,展現了同情、韌性和團結,展現了這座城市堅不可摧的精神。
“今天,我將代表威斯敏斯特市前往圣保羅大教堂,緬懷逝者,并展現這座城市在逆境中依然堅強。”
而就在剛剛,英國首相斯塔默、英國健在的歷任首相以及王室成員們都來到了圣保羅大教堂,共同舉行紀念儀式。
英國時間上午8點50分,英國首相斯塔默和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在海德公園的紀念館敬獻了花圈,其時間與20年前第一枚炸彈爆炸的時間一致。
倫敦警察廳廳長馬克·羅利和英國交通警察局局長露西·多爾西等官員也一同敬獻了花圈。
“大人物”的畫面我們不多贅述,這次紀念活動的關鍵人物還是那些受害者及遇難者家屬們。他們在紀念活動上發表了感言。
比如:菲利普·帕薩洛斯教授在國王十字車站和羅素廣場車站之間的爆炸中失去了一條腿。帕薩洛斯教授的妻子埃莉·帕薩洛斯講述了當時羅素廣場上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其他幸存的受害者及遇難者家屬也都在紀念活動或單獨采訪中發表了感言與看法。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所有幸存者和遇難者家屬發表的言論,沒有一條是煽動情緒和仇恨的,更沒有破口大罵,主張牢記血海深仇,以牙還牙之類的。甚至包括在地鐵中被炸斷雙腿又摘除脾臟的幸存者也沒有發表任何仇恨言論。
大家的發言都是強調團結一致,也強調尋求世界沖突的解決辦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菲利普·帕薩洛斯教授妻子的發言就是這樣:
她說:“在這里,男男女女尋求理解,他們對真理的追尋挑戰了籠罩在我們世界之上的無知。(Here, men and women seek understanding and their search for truth challenges the ignorance which casts so much darkness over our world)”
2
親歷者回憶當年的復雜狀況
外來移民問題在英國多年以來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觸碰,公務人員更是慎之又慎。
而這一次,借助20周年紀念,當年參與現場救援的警員也破例發表了觀點,我們來看一看。
當年發生爆炸后,英國交通警察托尼·西爾維斯特羅在奧德蓋特車站幫助幸存者,今天,他談到了曾在該地區工作和定居的不同移民群體。
他說:“現在,這里是繁忙的商業十字路口,各種有信仰的人們和無信仰的人們都在這里與世界其他地方進行貿易和往來。”
這位警員可謂是追憶往昔,并且和今日對比,表達了襲擊非但并沒有制造分裂,反而是更加融合了。
一位遇難者家屬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遇難者,時年僅24歲的珍妮弗·萬達·安·尼科爾森(Jennifer Vanda Ann Nicholson)的母親朱莉·尼科爾森牧師(Julie Nicholson)表示,埃奇韋爾路曾是移民的避難所,有著多元的種族歷史。
她說,倫敦 “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并以其種族融合和多元化資源為榮”。
母親紀念女兒,也有父親紀念兒子,他們都可以說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在7月7日埃奇韋爾路車站襲擊事件中喪生的大衛·福克斯的父親格雷厄姆·福克斯表示:
“倫敦始終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這歸功于居住在倫敦和到訪這里的人們。”
除此之外,他還進一步表示:
“倫敦體現了這座城市的偉大之處:多元與獨創性、寬容與尊重、挑戰與機遇的國際交匯點。2005年7月7日,四枚炸彈爆炸,生命被摧毀,希望之火在仿佛永恒的一刻熄滅了。
對許多人來說,一切都變了,但一切依然如故,因為倫敦人以及他們接待的無數游客身上的美好品質并沒有被仇恨或威脅抹去,反而得到了升華,為每一代人帶來了希望。”
紀念死難者的紀念碑
3
幾乎每一位幸存者都有PTSD
在這樣的人類災難面前,相對于宏大敘事,每一個受害者整個人生的改變更應該被記錄。
這些東西并不“微觀”,而是更貼近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最近這些年,我們常聽到一個單詞:PTSD。
PTSD是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簡寫,中文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它是一種因經歷創傷性事件而引發的精神障礙,癥狀可具體到與事件相關的令人不安的想法、感受或夢境,對創傷相關線索產生的精神或身體痛苦。
當年的幸存者MARINA BERRY坦言:
“我花了20年才意識到,你所做的一切,你的想法,都源于那一天發生的事情”
MARINA BERRY
2005年7月7日,當時20歲的她正像往常一樣從赫特福德郡前往倫敦西區中心的萊斯特廣場,突然一枚炸彈爆炸,她的地鐵車廂陷入了濃煙滾滾的黑暗之中。
“我覺得這幾乎從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角度重塑了我的思維——我會把大多數人不會再去想的小事都災難化,”她說:“因為炸彈在火車上的概率有多大?而當它真的爆炸,你身處現場,目睹了那種創傷,你自然會過度思考每一個場景。”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句,一件災難事件哪怕發生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一,但它發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而這種災難事件一旦發生,即便不死,也會給人留下伴隨終生的深刻負面印記。
另一位幸存者——丹·比德爾也講述了他的經歷。
對丹來說,2005年7月7日永遠無法翻篇。他至今仍能在幻覺中看到那位自殺式炸彈客——穆罕默德·西迪克·汗,穿著那天的衣服,手放在背包上,仿佛隨時準備再次引爆。
那天早高峰,丹站在倫敦地鐵里,離炸彈只有一步之遙。炸彈爆炸的一瞬間,他被沖擊波拋飛,重重撞上隧道壁,再落入軌道縫隙。兩條腿膝蓋以下被炸沒了,臉和手被燒傷,器官穿孔,左眼和左耳也永遠失去了功能——他幾乎以為自己活不成了。
但他活下來了,活下來只是開始。接下來幾年,他反復閃回、夢見襲擊現場。恐懼、內疚、絕望三次把他逼上自殺邊緣,直到他遇見了妻子——是她的出現,讓他愿意再次去求助、治療、回到地鐵站面對過去。
站在曾經的爆炸點,地鐵車門一開,他看著那片熟悉又陌生的軌道,第一次沒有崩潰,而是默默告訴自己:“今天我下車,繼續活著,然后去娶我愛的人。”
此外,其中一輛被炸公交車的司機,今天也講述了當時車上的狀況和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2005年7月7日那個夏日的清晨,喬治·普薩拉達基斯(George Psaradakis)在倫敦市中心的公交線路上,興高采烈地分享著這座城市成功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喜悅。
他聽到乘客們也在談論這件事,這讓30路公交車上彌漫著一種樂觀的氣氛。
然而,就在幾分鐘后,一切都天翻地覆了。13名乘客就爆炸中遇難了。
當普薩拉達基斯拐進塔維斯托克廣場時,公交車被炸彈炸毀。
這位出生于希臘的倫敦人現年已經70歲了,他幸運地在爆炸中沒有受傷,他重復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天,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天”。
他最近離開倫敦前往塞浦路斯享受退休生活,但他說,他在襲擊20周年之際回到倫敦,為的是悼念那些遇難者。
“我們必須銘記所有那些無辜的逝去者,他們的靈魂——他們還活著。對我來說,我相信他們在天堂上帝的懷抱里。”
這不是倫敦唯一一次面對恐懼。還記得2017年,議會大廈附近也發生了襲擊事件,4人遇難、40人受傷。
可就在那之后,倫敦人發起了#WeAreNotAfraid(我們不害怕)活動——大家照常上班、喝茶聊天、吃炸魚薯條、泡酒館。
有一條帖子寫道:“雖然我們昨天失去了很多,但倫敦依然美麗,生活依然美好,我們永不害怕。”
是的,傷痛不會被遺忘,但生活也不會因此停擺。就像丹一樣,從廢墟中走出來,繼續愛、繼續生活。
無論過去經歷了什么,倫敦依然美麗,人們依然有愛、有希望、有選擇重新站起來的勇氣。而這一切背后,是相信的力量。恐懼可以擊倒身體,但永遠打不垮我們向光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