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暑已至,今年屬“晚小暑”,多地高溫破紀錄。老輩人說“早小暑雨漣漣,晚小暑火炎炎”,今年應驗得很。
農諺“小暑一日晴,大暑旱死鰍”在黃淮傳了幾輩,今年討論聲大。小暑晴日不簡單,副高偏強或冷空氣弱,后續雨水可能少。
大暑前后是中稻抽穗、玉米灌漿關鍵期,缺水要“卡脖子”。2022年長江流域小暑后晴熱,稻田開裂減產超兩成,教訓深。
華南小暑晴日又不同,臺風可能推遲,得防病蟲害爆發。東北小暑晴,冷渦弱了,后續雨多,內澇風險要盯緊。水稻最怕“卷葉枯心”,孕穗期日均耗水5-7毫米,缺水穗子短。
玉米拔節期遇高溫,葉片蒸騰快一倍,抽雄時易“花期不遇”。番茄晚疫病最賊,20-25℃、濕度90%,孢子兩小時就萌發。2023年山東小暑晴,大棚黃瓜霜霉病發了三成,沒及時通風吃了虧。
柑橘膨大期曬狠了,果面超40℃,三天35℃以上,日灼果變“麻子臉”。
古人“曬伏”有門道,小暑晴日攤稻谷,高溫滅蟲,倉里不生蟲。
“食新”不是圖嘴饞,新米飯配綠豆湯,補體力還能降暑熱。“躲伏”最實在,日頭毒的10點到16點,瓜棚底下打個盹,別硬扛。
現代預報能看3-7天,小暑晴且沒雨,稻田得灌5-8厘米水層。大棚溫濕度要掐準,白天超30℃開頂窗,濕度高了用硫磺熏。柑橘套白袋子管用,果面溫度能降5-8℃,日灼少一半。
晴日也能變寶貝,搭個曬場晾濕谷,六小時水分降七成。農諺是老經驗,具體還得看預報,科學應對才穩當。您家玉米葉打卷沒?
稻田水位夠不夠?評論區說說小暑晴雨那些事!注:農諺受地域影響大,實際天氣以當地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