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一旦脫去束縛,立刻變成禽獸。”
人不是完美的,也從不可能完美。
正因為不完美,才需要教育的出現,告訴人什么是善良;需要文學的出現,提醒我們共情與羞恥;需要制度,防止惡意為所欲為;需要法律,給底線畫一條紅線。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把這些修補人性的手段,當成一種多余的擺設。
7月3日,封面新聞報道了一則讓人心寒的事件:
這事發生在天津。7月2日下午4點多,天津正在下著大暴雨,路面積水已經沒過腳踝。
一名父親武先生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12歲的兒子小石和朋友在紅磡垂釣園游玩結束后,通過網約車平臺打車回家,目的地是梅江環宇城,兩地距離不遠,平時只要十分鐘車程。
當時小石通過平臺叫車,勾選了第三方平臺選項,系統派來了一輛快車。
司機接到孩子后,并沒有在軟件上點擊“已接到乘客”,而是開了大約兩三分鐘,突然跟孩子說“下一單要超時了”,讓他們取消訂單重新打車。
這時候外面正下著大雨,孩子們沒帶傘,也沒有大人陪著。
孩子不想下車,但司機堅持要趕人,說自己還“免費帶了你們一段,不收錢了”,甚至要求孩子支付4元“取消訂單費”。
更令人心碎的是,孩子們最終還是下車了,傻傻地說了句“謝謝叔叔”,然后就在瓢潑大雨中站在路邊,淋成了落湯雞。
半小時后,他們才又打上出租車回家。
武先生事后得知情況,既心疼又憤怒,立即向平臺投訴,結果石沉大海。
無奈之下,他向媒體求助,并表示已經委托律師,準備對司機提起民事訴訟。
直到7月3日記者介入,平臺才回應稱“已對涉事司機賬號永久封禁”。
我們聊聊這里面的問題:
一名成年人,一名受過訓練的司機,在一場暴雨中,選擇騙兩個孩子取消訂單,把他們趕下車,讓他們暴露在惡劣天氣中,還能說出“我不收你們錢”的話。
而兩個孩子,還對這種人說了聲“謝謝”。
這不是簡單的拒載,而是成年人利用孩子的無知,規避平臺懲罰的一次冷血操作,是平臺規則給人性留下的灰色地帶,是對兒童權益最現實的威脅。
孩子不是沒付款,而是“沒價值”。
司機知道,如果取消訂單是他操作,他可能會被平臺處罰;可如果讓孩子主動取消,他就沒有任何責任,還能說一句“我還搭了油錢”。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不懂平臺機制的前提下。
孩子成了最容易利用的“漏洞”。
最好平臺的處理結果是“永久封禁”,但來得太遲,也太輕飄。
為什么?
直到媒體曝光,平臺才姍姍來遲地“封號處理”。而這個處理結果,不過是亡羊補牢。
如果不是輿論曝光,公眾發聲,這件事最后可能就是一條“正在處理中”的自動回復。
這是現實中的“隱性暴力”。
在看似合規、流程正常的平臺生態下,總有人在尋找灰色地帶謀取便利,而那個“代價”,往往由最弱的群體來承擔。
孩子是我們社會最應該被保護的群體。
可這次事件告訴我們,連“打個車”這種小事,他們都可能成受害者。
讓人寒心的,不是司機一個人的“惡”,而是當惡意發生后,系統的沉默、平臺的推責。
按理說,平臺方就應該讓“惡”變得難以施展,而不是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安全。
平臺的規則設計,不是不能“中立”,但“中立”本身不是正義。
人性從來也不是靠“自覺”來維系的,而是靠“不得不”來約束的。
你不能指望每個司機都善良,也不能指望每個平臺都良心,更不能指望每次都剛好有記者看見、媒體愿意發聲。
制度、規則、懲罰,這些東西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壞人干壞事的成本變高”,而不是讓“干壞事的人只要運氣好,就能全身而退”。
一句“謝謝叔叔”,是孩子還天真地以為這個世界值得禮貌對待。
但問題是,這些人有沒有配得上這句“謝謝”?
這里真要打上一個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