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線調研破題理論傳播,用民生視角講述時代故事
——《理響中國·解碼經濟+》節目在京啟動
將“紅頭文件轉化為柴米油鹽”,讓經濟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2025年6月29日,由湖北廣播電視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廣播影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經濟思想創新傳播研討會暨《理響中國·解碼經濟+》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舉行。來自學界、業界的頂尖專家與資深媒體人齊聚一堂,圍繞總書記經濟思想的大眾化傳播展開深入研討,共同探索創新路徑。
一、破題:創新模式讓經濟理論“活”起來
為響應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增進民生福祉”的核心論述,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衛視團隊率先推出了《理響中國·解碼經濟+》。節目由中國新聞獎獲獎記者組成調研天團,通過一線走訪、深度解碼和數據可視化,將宏大的經濟政策轉化為可感知的民生實踐,突破傳統經濟報道的學術化表達,以科技賦能和小切口敘事展現高質量發展成果。節目兼具思想性與傳播力,既聚焦科技創新、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又關注就業、菜籃子等民生議題,致力于成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標桿,推動經濟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奔赴提供創新范本。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副書記范承志在致辭中肯定了節目將“紅頭文件轉化為百姓語言”的核心理念,認為其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他提出節目需聚焦典型案例,通過實地探訪展現經濟思想的落地成效,并強調節目應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生動注解。
湖北廣播電視臺總編輯岑卓在致辭中強調節目以民生問題為切入點,將宏大經濟政策拆解為生活故事,用通俗語言傳遞經濟邏輯。他介紹節目采用“調研立項”機制,由一線記者實地走訪,確保內容真實鮮活,并希望通過案例選擇,如菜籃子、社區養老展現經濟與民生的緊密聯系,讓觀眾在熟悉場景中感受發展溫度。
《理響中國·解碼經濟+》制片人余晴闡述了節目模式,即聯合新聞獎獲獎記者組成調研天團,通過數據可視化拆解經濟現象。她提出節目目標是通過熱搜話題和短視頻傳播,讓經濟學融入公眾生活,并列舉了科技創新、低空經濟等選題方向,強調以“實地調研+演講”形式實現理論的大眾化傳播。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新聞與傳播研究室主任、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導冷凇主持。冷老師強調,“解碼經濟思想,關鍵在于讓理論落地生根”,他肯定了由中國新聞獎獲獎記者組成“調研天團”的創新節目形式,認為經濟類節目要敢于突破傳統模式,用生動的實踐案例和通俗的語言將宏觀政策轉化為百姓能感知的民生溫度,真正實現“紅頭文件”到“煙火翻譯”的跨越。
二、格局:構建中國經濟國際話語體系
在全球目光聚焦中國經濟的今天,如何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專家們開出了“全球價值鏈敘事”的良方——通過企業出海、產業協同的具體案例,展現中國經濟的全球貢獻。這種“小而美”的國際傳播策略,既能破解“自說自話”的困境,又能讓世界看懂中國發展的邏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指出節目需“敢碰硬、軟化解”,避免空泛理論,用媒體語言替代學術解讀。他建議選題聚焦科技、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等國際關注領域,兼顧內宣拿獎與外宣沖擊力,并強調通過微觀案例,如就業、外貿等展現宏觀經濟邏輯,用生動的故事包裹深刻思想,實現“糖衣炮彈”式的傳播效果。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范紅提出節目需加強國際傳播,通過企業案例如義烏小商品、新能源車,展現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她建議增加效果評估,確保內容“小而美”,貼近外國受眾興趣,并強調“企業-產品-全球經濟”的敘事框架,避免文化傳播的單一性。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王冬梅稱贊節目形式創新,建議通過典型人物故事,如義烏女商人增強傳播力。她強調記者需兼具捕捉力和表達能力,打造個人IP與節目IP雙重影響力,并提到國際傳播中應突出中國經濟對全球的貢獻,如小商品出海案例。
三、落地:民生視角小切口展現大發展
經濟學的本質是關乎生活的學問。節目創新性地選擇“菜籃子”“錢袋子”等民生小切口,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讀懂發展大道理。這種“見微知著”的傳播智慧,既破解了經濟報道“高大上”的疏離感,又讓高質量發展變得可觸可感。會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強調,經濟報道應當聚焦經濟“動力、活力、能力、潛力”四個維度,既要展現中國經濟的磅礴氣勢,也要直面發展中的問題。經濟報道要貼近百姓生活,關注柴米油鹽等實際問題,讓觀眾真切感受到經濟政策的溫度。
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出版研究院執行院長萬安倫強調節目需統一“三大語言體系”:學術語言、政策語言、百姓語言。他倡導“詩情畫意與人間煙火”結合,以普遍性案例折射真理,避免以偏概全,并建議通過文化創意增強傳播感染力。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岳奎提出節目需“準、深、透”,通過小切口,如菜場經濟學反映大戰略。他建議結合湖北科創優勢,用技術賦能敘事,避免炫技,突出民生獲得感,并強調從“錢袋子”“菜籃子”解析政策落地,讓觀眾看得懂、用得上。
五位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現場分享了調研選題,福建臺趙林聚焦“晉江經驗”,解析民營經濟“77789”密碼(貢獻70%稅收、80%就業等);湖北臺萬敏以“蘇超”火爆為例,拆解群眾體育背后的消費升級與區域均衡發展;江蘇臺羅聰懿提出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困境,展現高校與企業協同的“超市式”對接平臺;《中國青年報》李超通過沙縣小吃產業鏈,揭示“地瓜經濟”的藤蔓延伸邏輯;人民網許維娜講述航天技術跨界賦能海洋保護的創新故事。
四、引領:打造經濟傳播標桿工程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節目的核心價值在于,以創新表達破解經濟傳播的“專業壁壘”,用“思想深度+大眾語態”推動政策通俗化,通過跨媒介傳播構建全民經濟共識,最終實現從政策宣導到公眾參與的閉環,這正是新時代主流媒體服務大局的使命所在。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祝燕南提出節目需緊扣“一條主線——經濟思想、兩條實線——切身與近身、三條明線——實干、實事、實行”。他建議挖掘金融、就業等難點問題,用音樂等創新形式增強傳播效果,并強調內容需“扎實、真實、務實”,避免空洞說教。
中宣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倡導多元主體融合,將節目轉化為出版物,實現“掃碼看視頻+紙質閱讀”聯動。他強調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建議節目納入文化維度,并通過年度IP形式持續追蹤經濟熱點。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范衛平總結節目需堅持思想引領,聚焦高質量發展,發揮媒體優勢,創新傳播方式。他期待節目成為“思想高度、專業深度、情感溫度”兼具的標桿,推動融合傳播新范式,并強調通過短視頻、交互技術擴大年輕受眾覆蓋面。
研討會最后,主創團隊與參會領導及業界學者嘉賓參與了節目啟動儀式,隨著嘉賓共同推桿,《理響中國·解碼經濟+》正式進入錄制制作階段。
“解碼經濟”本質是解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場研討會不僅是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次行動宣言——用記者的腳步丈量經濟脈搏,用創新的表達打破專業壁壘,讓“國之大者”落地為“民之關切”。讓我們共同期待《理響中國·解碼經濟+》以調研為筆、以民生為墨,書寫一部“看得懂、用得上”的經濟生活指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