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思前想后,反復糾結,不知道從哪里說起,因為我太想把抗日戰爭說好了。
關于抗日戰爭的文章,我發了又刪,刪了又發,今天醒來,我終于決定了,從這篇為什么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說起。
先說一個知識點:八年抗戰通常指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后的全面抗戰,而14年抗戰則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包括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兩個階段。
2017年年初,教育部發了個通知,要求中小學教材里涉及抗日戰爭的內容,都把起點改成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原來的“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
這可不是改歷史,而是把中國人民抗戰的全貌完整地展現出來,讓之前沒太被重視的局部抗戰歷史走到大家眼前,讓東北那邊的浴血奮戰和全國后來的全面抗戰連起來,成為一段完整的歷史。
這背后,是重新梳理歷史細節,鄭重記住無數先烈的犧牲,更是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在苦難中不屈服的精神。
抗日戰爭
一、八年全面抗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那邊槍響了,“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打中國,中國也就進入了全民族一起抗戰的階段。
這八年,是中華民族在快亡國的危險局面下,凝聚起巨大力量和侵略者拼命的過程,每個瞬間都滿是血與火的記憶。
從打仗的角度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都是抗戰的重要部分。
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與日本相比,雖然裝備差、補給困難,還是投入了幾百萬兵力,打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這些大仗。
淞滬會戰里,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擋著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守了三個月,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大捷,是全面抗戰后中國軍隊第一次大勝利,特別鼓舞人心;武漢會戰雖然最后中國軍隊主動撤退了,但消耗了日軍很多兵力,讓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
這些戰役里,好多國民黨官兵拼死戰斗,用巨大的犧牲拖住了日軍進攻,給敵后戰場的開辟爭取了時間。
敵后戰場主要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忙活,他們深入日軍后方,用游擊戰、破襲戰這些靈活的辦法,不斷騷擾日軍,建立了很多抗日根據地。
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打不敗”的神話,是全面抗戰后中國軍隊主動打日本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特別提氣。
1940年的百團大戰更是敵后戰場主動出擊的標志性戰役,八路軍出動105個團,在華北地區大規模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和據點,打了三個半月,大小戰斗1800多次,打死打傷不少日偽軍,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也支援了正面戰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
百團大戰
從民族團結來說,“七七事變”像個警鐘,叫醒了中華民族。
國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放下分歧,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這個統一戰線就像塊大磁鐵,把全國各階層人民都緊緊團結起來:工人加班加點造武器彈藥,保障前線;農民積極送糧食、當兵,用實際行動支持抗戰;知識分子走出書房,要么上戰場,要么到處宣傳,用筆墨當武器;民族資本家捐錢捐物,把工廠往內地遷,為抗戰保住工業底子;海外僑胞也心系祖國,紛紛捐款捐物,有的還回國參戰,形成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全民族抗戰局面。
這種全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是抗戰勝利最堅實的基礎,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面前的強大凝聚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全面抗戰以中國勝利結束。
這八年是中國反抗侵略的“主戰場”,是全民族抗戰的核心階段,但并不是抗戰的全部。
因為在這之前,還有六年的局部抗戰,同樣刻著中華民族的不屈和抗爭。
日本無條件投降
二、十四年抗戰
“十四年抗戰”把歷史起點放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完整包含了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整個過程,讓那段被忽略的歷史重新被大家看到,勾勒出中國人民抗戰的完整脈絡。
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陽城,日本關東軍故意炸了南滿鐵路一段路軌,反說是中國軍隊干的,然后就以此為借口攻打中國東北軍的北大營,制造了“九一八事變”。
當時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讓東北軍“絕對不抵抗”,結果日軍在四個多月里就占領了東北三省,還在1932年3月搞了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14年的殖民統治。
但國民政府不抵抗,不代表中國人民就服了。
東北先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成了局部抗戰的主戰場。
東北軍里一些愛國官兵熱愛家鄉、恨侵略者,自己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打響了局部抗戰的第一槍。
馬占山將軍領導的江橋抗戰,就是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一次大規模抵抗,狠狠打擊了日軍,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骨氣。
共產黨也很快行動,1931年9月20日就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之后還派了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很多干部到東北,組織領導抗日武裝,建立了東北抗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等,慢慢整合各路抗日力量,成了東北抗戰的核心。
1935年,日本又得寸進尺,制造“華北事變”,想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這時候,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起來。
1935年12月9日,北平幾千名學生沖破國民黨軍警的阻攔,舉行了大規模的抗日救國游行,喊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這就是“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
運動很快影響到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抗日救亡浪潮,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領為了勸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起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
在共產黨的調解下,事變和平解決,這成了國共兩黨從內戰轉向合作抗日的轉折點,為全面抗戰爆發打下了基礎。
1937年“七七事變”后,局部抗戰變成了全面抗戰,十四年抗戰進入第二階段。
這時候,東北的抗日武裝還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和全國抗戰相互配合。
東北抗日聯軍深入敵后,破壞日軍交通線,襲擊據點,牽制了很多日軍兵力,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
而之前六年的局部抗戰,不只是中國反抗侵略的重要部分,還為全面抗戰積累了經驗、凝聚了民心。
正是東北軍民的拼死抵抗,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想法,給全國抗戰的準備爭取了時間,讓中國有機會組織力量迎接全面抗戰。
從1931到1945年,十四年抗戰是一段連續、壯觀的史詩:從東北的孤軍抵抗開始,在全國救亡運動中不斷發展,最后匯聚成全國抗戰的洪流,經歷無數艱難險阻,最終取得勝利。
這十四年里,每一年都刻著中國人民的不屈和犧牲,每個戰場都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勇敢。
日本無條件投降
三、2017年的調整
把“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不是隨便決定的,而是歷史研究不斷深入、社會共識逐漸形成的結果,是對歷史真相的尊重和回歸。
長期以來,“八年抗戰”主要說的是全面抗戰,重點在1937年后全民族抗戰的壯觀場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全面抗戰涉及范圍廣、參與人多、影響大。
但這種說法無意間淡化了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戰,讓東北軍民的艱苦斗爭在歷史敘述中不太清晰。
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史料被發現,學界慢慢認識到,東北抗戰不只是中國抗戰的重要部分,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東北抗戰比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早2年,比太平洋戰爭早10年。
東北軍民的抵抗,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最早的體現,其歷史價值和意義不能被忽視。
2015年,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上,領導人明確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br/>
這為“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確立定下了基調,也反映了國家對歷史認知的加深。
2017年教育部的調整,就是把這種歷史認知落實到制度上。
通過改教材,讓青少年能完整認識抗戰歷史,明白“抗戰不是從1937年才開始,而是從民族危機爆發時就已經開始了”,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前,還有無數先烈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艱苦戰斗。
這一調整絕不是否定八年全面抗戰的意義。
八年全面抗戰是全民族抗戰的高潮,是決定抗戰勝負的關鍵階段,其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能動搖。
調整是為了讓歷史敘述更完整,讓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成為有機整體,體現中國人民抗戰的連續性和堅定性。
它告訴我們,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斗爭,從局部到全面,從分散到集中,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反抗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堅定信念。
抗日戰爭
四、東北抗日聯軍
在十四年抗戰里,東北抗日聯軍是局部抗戰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力量,他們就像永不熄滅的火種,在東北的山水間燃燒著抗日的火焰,照亮了民族救亡的路。
1936年,在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正式成立。
它是由東北抗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等整合而成,由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紅光等優秀將領指揮,有11個軍,最多時有3萬多人。
他們面對的環境特別惡劣:日本關東軍為了鞏固在東北的統治,調集大量兵力圍剿抗聯,搞“歸屯并戶”“三光政策”,想切斷抗聯和群眾的聯系;東北冬天特別冷,氣溫常常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常常穿著單衣在雪地里行軍打仗,靠樹皮、草根、棉絮充饑;武器也很落后,很多人只能用土槍、大刀、長矛,和裝備精良的日軍拼命。
就算條件這么差,東北抗聯的戰士們還是憑著“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堅定信念,堅持了14年的游擊戰爭。
東北抗聯
楊靖宇將軍就是典型代表,1940年,他在吉林濛江縣和日軍周旋了好幾天,子彈打光了,最后一個人跟日軍激戰,壯烈犧牲,才35歲。敵人剖開他的肚子,發現里面只有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都被這位中國軍人的鋼鐵意志震驚了。
趙尚志將軍也很英勇,他兩次被捕,受了很多酷刑,卻始終不屈服,出獄后繼續組織抗日武裝,多次狠狠打擊日軍,被日軍稱為“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1942年,他在戰斗中犧牲,才34歲。
東北抗聯歷史上還有很多感人的英雄事跡。
1938年,八名女戰士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子彈打光后被日軍包圍,她們寧死不屈,跳進冰冷的烏斯渾河,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3歲,這就是“八女投江”。
東北的密林中到處有“抗聯密營”,這些密營大多建在深山里,是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的住處,條件很差,卻是他們策劃伏擊、傳遞情報的“戰斗堡壘”,見證了抗聯戰士的堅韌和智慧。
從1931到1945年,東北抗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一共消滅了十幾萬日偽軍,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戰。
他們的斗爭不只是東北人民的反抗,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就算在最黑暗的時候,也有人為了民族尊嚴和未來站出來,用生命詮釋愛國主義。
東北抗聯
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變的是時間長短,不變的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對先烈的懷念。
這一調整告訴我們:抗日戰爭從來不是一場“突然爆發”的戰爭,而是中華民族在亡國危機面前,用十四年浴血奮戰寫就的生存史詩。
東北的雪地、華北的平原、江南的水鄉,每一寸土地都有過抵抗;楊靖宇肚子里的棉絮、八女的壯舉、千萬無名戰士的墓碑,每個細節都在說:中國人民從沒屈服過。
記住十四年抗戰,既是為了還原歷史真相,讓那段被忽略的局部抗戰歷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銘記,更是為了傳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只有記住過去,記住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犧牲的先烈,才能更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才能在未來凝聚更強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