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滬郊果蔬長勢旺盛。走進上海的農場、果園,可以看到一幕幕充滿科技感的、連AI都很難“想象”的真實場景——
嘉定區華亭鎮,“嘉定雙鮮”西瓜種植基地,本該在地上爬藤的西瓜,可以在半空中吊著生長,像一串巨型葡萄;青浦區金澤鎮,哈瑪匠果園,一顆顆粉撲撲的“山梨水蜜桃”圓潤飽滿,無人農業機械穿梭于田間,自動作業;崇明區中興鎮,太和·好時節智慧農場,香蕉、百香果、蓮霧等熱帶水果在大棚里長勢喜人……
不久前,《上海市發展智慧農業實施方案(2025—2028年)(征求意見稿)》剛完成社會公示。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支撐下,上海農業不斷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正掀起一場“科技革命”。在科技創新杠桿撬動下,農田里的“一分耕耘”帶來的可能是“十分收獲”,乃至更多。
崇明農田。田宇 攝
為上海農業注入新動能
談及“農業”,你可能會想到這些:一腳深一腳淺的水稻田、寬檐的涼帽、彎彎的鐮刀、烈日下不停彎腰擦汗的鄉下爺爺。
談及“上海”,你可能會想到這些:摩登的南京路、偉岸的陸家嘴、“黑燈工廠”里靈活的機械臂、能造航空母艦和大飛機的炫酷流水線。
“上海”和“農業”,表面上看有點不搭。因此有人認為,上海是一座“不用重視農業”的城市。不過,這是一種想當然式的誤解。
的確,上海去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67.18億元,相較于突破5萬億元的城市經濟總規模,占比還不到0.5%。但是,上海一直很重視農業發展,用一種最適合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獨特方式。
連續多年,4月或5月,上海都會在郊區開一場市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近年來,有一個詞在現場推進會上被頻繁提及——科技創新。
2023年,會議明確要求,上海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2024年,會議要求“依靠科技創新強農興農,把農村生產與城市需求更好鏈接起來”。今年的現場會再次明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大力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國家需要、服務本地農業生產”。
在上海,“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尤其是和“農業發展”,早已緊密連接、深度融合。
一來,這是國家戰略。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發展農業科創、智慧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激發創新動力。“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責無旁貸。
二來,這是上海選擇。在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龔霞看來,全國層面看,上海農業體量相對小,“跑量”沒有優勢。強調農業科技創新,除了有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考慮外,也是為了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保障超大城市自我循環。“只有這樣,才能讓相對的‘小體量’產生‘大動能’。”
曹巨波 攝
“上海選擇”,其實包含“推”和“拉”兩方面。 今年4月的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強調,要“立足上海優勢和都市需求,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上海優勢”,便是選擇農業創新的“推力”;而“都市需求”,是一股“拉力”。
優勢方面,和外省市的鄉村不同,上海的鄉村背靠超大城市,擁有市場、科技、資金、人才、服務等諸多得天獨厚的資源,探索農業科創之路有絕佳條件。需求方面,大都市對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要求更高,人們更希望享受到高附加值、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
一“推”一“拉”之間,上海的農業和科技結緣,水到渠成。
另外,上海探索農業科創之路,也是農業發展的自身規律。青浦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懷向軍告訴記者,當前,依賴人工和經驗的傳統農業模式已難以持續,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精準灌溉、智能施肥、病蟲害預警等功能,能顯著提高土地產出效率,還能通過精準投入和循環利用減少面源污染。
可見,上海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不僅關乎超大城市農產品供給韌性,更是以技術革命重構農業生產力的戰略實踐,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了“上海動能”。
蔡康 攝
瞄準三條“新賽道”精準發力
廣袤鄉村,是城市綜合功能的重要承載地,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更是高質量創新創造、高水平創業就業的沃土。
鄉村,需要科技的賦能;科技,也需要鄉村的場景。
松江新浜,土是寶數字農場。無人駕駛插秧機在田間駛出筆直的線條,沒有農機手操作,插秧機自主完成轉彎、避障等操作,所過之處一排排嫩綠的秧苗被均勻插入泥土。依靠5G網絡、北斗定位系統等技術,該農場已完成“數控”升級,工作人員在遠程輕點手機就能調度農機設備自主駛向田間開始作業。
土是寶數字農場,自動插秧。
崇明向化,花倉村清美基地。現代化蔬菜大棚在盛夏的陽光下泛起充滿科技感的銀光,棚內小青菜等郁郁蔥蔥。在這里,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大棚環境,采收好的蔬菜立即被轉入預冷庫進行快速降溫,再由專用冷鏈運輸車轉運至上海市區、配送至各門店。科技力量,讓市民吃上了帶露珠的“活殺蔬菜”。
青浦練塘,現代農業園區。盆栽藍莓枝繁葉茂,飽滿圓潤、色澤如藍寶石般的藍莓果掛滿枝頭。“溫室大棚+基質盆栽+水肥一體化+蜜蜂授粉”的栽培模式,為藍莓提供了舒適的生長環境,150畝藍莓園日產量可超250千克。
果實飽滿的藍莓。
在上海鄉村,現代科技賦能現代農業,依靠科技創新強農興農,早已不是說說而已。
“農業”概念很大,“科創”概念也很大。上海持續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并未“攤大餅”式平均用力,而是在持續探索中不斷結合城市實際,慢慢形成了三個主要方向。
去年6月,市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開宗明義提出要“布局農業科技新賽道”,一共三條。
一是“鞏固特色種源優勢”,培育節水抗旱稻、設施蔬菜、工廠化食用菌、華系種豬、中華絨螯蟹等自主核心種源,創制或改良一批突破性新品種。
二是“挖掘生物制造潛力”,聚焦有技術基礎和市場潛力的農業綠色投入品領域,提高自主創新產品市場占有率,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三是“補強現代設施農業”,創設生產型植物工廠,形成融合溫室制造、設施裝備、控制軟件、農藝技術、生產運營等系統技術模式。
與三條“新賽道”相對應,上海農業科創正在“三谷”形成高地:位于浦東的“張江種谷”、位于奉賢的“上海農業科創谷”和位于崇明的“長三角農業硅谷”,分別聚焦特色種源、生物制造和設施農業,形成差異化布局,讓農業生產更好鏈接大都市具體需求。
以“長三角農業硅谷”為例,核心區在崇明智慧島產業園扎根,高科技農業發展帶串聯多個鄉鎮,東西部農業片區各有分工,目前已累計對接近百家企業,多個產學研項目進展順利。用崇明區領導的話來說,“‘長三角農業硅谷’就像是崇明科技農業發展的‘發動機’”。
農業科技新賽道上,不少課題正開花結果。比如節水抗旱稻培育方面,就在不久前,位于閔行區浦江鎮的上海谷杰糧食專業合作社內,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最新選育的節水抗旱稻品種“滬旱香軟61”完成播種,這是該品種第一次在上海實現規模試種,面積約100畝。
傳統水稻種植模式要水淹稻田,在缺氧環境中,厭氧的甲烷菌會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排放甲烷。而“滬旱香軟61”在生長期后半段不用灌水,甲烷排放量也能比傳統種植模式減排近七成,助力踐行國家“雙碳”戰略。
施勤 攝
科技助力更多農人圓夢
科技能實現人的夢想。在農業領域,這句話依然適用。致力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上海,已默默實現了諸多“不可能”。
“一方水土產多方果”,在上海早已實現。踏入位于崇明區中興鎮的太和·好時節智慧農場溫室大棚,熱帶氣息撲面而來,芭蕉樹郁郁蔥蔥,百香果枝蔓肆意舒展,仿佛置身東南亞。木瓜、蓮霧、荔枝、櫻桃……這些本不屬于上海的水果,依托物聯網技術成功“落戶”上海。
太和·好時節智慧農場溫室大棚。
曾經銷聲匿跡、一度瀕危的金山“綠秀麗”青皮茄子,近年來重回消費者的餐桌。為了保護這種青茄種質資源,市農科院研究員走遍金山各村,探訪數千人,終于在一個農戶家中找到種子并提純復壯,“金山青茄”重獲新生。
田間豎起一根智慧桿,裝備4K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即可監控水稻田的各種環境數據和實時生長情況,并制定最優的灌溉、施肥和病蟲害管控方案。在浦東新區宣橋鎮,一個5G全智能數字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內,持續收集的一線種植數據幫技術人員優化種植算法模型,種水稻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
旱優73、申優28、申科甜811、江海21、滬綠70、滬蘇1號……這些文字和數字的組合,有的是水稻新品種,有的是玉米新品種,還有中華絨螯蟹、西藍花、草魚等新品種,無一不是上海農業科創從“0”到“1”再到“100”的勵志故事。這些新優品種在滿足都市農業需求的同時,也讓更大區域內的人們享受到了農業科創的甜頭。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指的是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的貢獻。全國來看,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具體到上海,這個數據是已超過80%,遠超很多農業大省。
青浦區的無人農場。
上海并不滿足于此。6月底,一份《上海市發展智慧農業實施方案(2025—2028年)(征求意見稿)》剛剛在市農業農村委官網完成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示。該方案對科技農業、智慧農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確了“到2028年底,全市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60%以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等目標。
在業內專家看來,未來的上海農業,智慧化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今后的智慧農業發展,將不斷構建‘數據驅動+技術融合’的數字底座,申農碼、申農鏈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實現土地、生產、流通全鏈條數據貫通。”懷向軍告訴記者。
“申農鏈”二維碼相當于農產品的“數字身份證”,借助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實現農產品種源、生產、監管、售賣等全流程核心數據可追溯。“申農碼”則是隨申碼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拓展應用,為上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賦予唯一編碼,“掃一掃”即可知曉相關農業基地的主要信息。
可以看到,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和轉型,推動農業與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與城市融合,拓展了農業發展的空間和功能。
顧勤 攝
這其實也是“都市現代農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對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來說,看似不起眼的農業,并不是一道“要不要發展”的選擇題,而是一道“怎樣更好發展”的思考題。當前上海農業的狀態,是“現代化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的一條新路,更是一個“國際科創中心”實力與魅力的絕佳證明。
原標題:《上海農業,“一分耕耘”如何帶來“十分收獲”》
題圖來源:龔勝平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茅冠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