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還記得去年大選夜嗎?馬斯克和特朗普在勝選臺上的擁抱,像兩個改變世界的男人在分享勝利的甜蜜。
8個月后呢?這位"頭號功臣"成了特朗普口中的"火車殘骸"。從億萬捐贈到威脅制裁,這個轉變快得讓所有人都懵了。
昔日盟友為何反目成仇?馬斯克這步險棋,真能在華盛頓殺出一條血路?
從政治蜜月到撕破臉:2.77億換來的背叛
勝選臺上的擁抱,8個月后變成了最狠的一巴掌。誰能想到,2.77億美元的政治投資,最后換來的竟是一句"回南非老家"的冷嘲熱諷。
說起來也挺諷刺的。馬斯克當初可是特朗普的頭號金主,不光砸錢,還親自上陣站臺。那段時間,兩人簡直是政壇的"黃金搭檔",一個出錢,一個出力,配合得天衣無縫。
轉折點就是那個該死的《大而美》法案。特朗普為了給富人減稅,竟然要砍掉新能源補貼。這不是明擺著跟馬斯克的特斯拉過不去嗎?法案投票那天,場面要多驚險有多驚險。
副總統萬斯得親自下場救火,參議院50比50平票,他投出了關鍵一票。眾議院也差點翻車,218比214,險過險過。連特朗普同黨派的2名共和黨議員都倒戈了。
馬斯克當時就急眼了。他在社交媒體上直接威脅那些投贊成票的議員:"等著明年敗選吧。"還說這個法案"極其瘋狂且具破壞性",會摧毀美國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特朗普的回擊也夠毒:"馬斯克獲得的政府補貼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人都多,沒有這些補貼,他很可能得關停企業回南非老家。"這話說得,刀刀見血,剜心剜肺。
曾經的盟友,就這樣撕破了臉。這種被背叛的憤怒,很快就化成了更危險的東西——馬斯克決定自立門戶,跟整個華盛頓宣戰。
24小時連環暴擊:華爾街的恐慌時刻
說干就干,這就是馬斯克的性格。7月5日下午2點30分,他用最高調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成立"美國黨"。
沒想到,報應來得這么快。4小時15分鐘后,第一個"惡果"就砸了下來。投資家菲什巴克宣布延遲推出與特斯拉掛鉤的ETF,直接打臉馬斯克。
這個反應速度刷新了華爾街記錄,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資本撤離還要迅猛。更讓人意外的是,出手的竟是特朗普的鐵桿盟友,一位曾為特朗普競選捐贈3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家。
菲什巴克的理由聽著就覺得敷衍:擔心馬斯克"分散精力到政治"會損害特斯拉員工和股東利益。說白了,這就是政治報復,時機卡得這么準,鬼都不信是巧合。
市場的反應更是殘酷。7月7日,特斯拉美股夜盤一度暴跌超7%,最終收跌6%。單日市值蒸發超400億美元,股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ETF延遲上市打亂了特斯拉的融資計劃,原本這只基金要為公司注入流動性,現在這條路被堵死了。特斯拉在擴產能、研發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的資金壓力陡增。
更嚴重的是,這種恐慌情緒可能持續發酵。分析師警告,若馬斯克無法盡快平息風波,特斯拉的市場估值可能進一步下探。商業打擊只是開胃菜,真正的主菜還在后頭——華盛頓的權力機器開始運轉了。
共和黨的絞殺機器:三招"殺手锏"
特朗普的反擊來得又快又狠,而且招招致命。7月6日,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馬斯克過去五周"完全脫軌失控",陷入"火車事故般的災難性局面"。
話說得夠狠,但這只是輿論層面的攻擊。真正可怕的是后面的三招殺手锏。共和黨策略師杰森·卡貝爾·羅伊話說得夠直接:"馬斯克會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第一招,直接把他趕回南非。特朗普在吵架時就表達過這個想法,現在可能要動真格了。馬斯克雖然有美國國籍,但他的南非出身一直被人拿來說事。
第二招,找人做掉他。聽著挺狠,但在美國政壇這不算新鮮事。當年連肯尼迪都能被干掉,更何況是個商人?資本財團要真想動手,辦法多得是。
第三招,搞垮他的生意。這招最陰毒,也最有效。特朗普暗示可能終止SpaceX的政府合同,而NASA是SpaceX的最大客戶,訂單占公司收入的40%以上。
若這一威脅成真,馬斯克的航天帝國將遭受重創。更別說特斯拉已經失去了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這對高度依賴政策補貼的特斯拉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馬斯克也不是軟柿子。他回應得挺硬氣:"我不想挑事,但誰來我都接著。"但嘴硬能頂多大用?面對華盛頓的權力機器,個人英雄主義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制度鐵籠里的困獸:156年的鐵壁銅墻
退路?在美國這套政治游戲里,第三黨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退路。馬斯克面臨的不只是政治對手的打壓,更是整個制度的結構性排斥。
美國的政治制度就像一個156年的老房子,兩黨制是承重墻,你想拆?整棟樓都得塌。歷史上第三黨的失敗案例一抓一大把,每一個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1992年羅斯·佩羅拿了18.9%的選票,結果一張選舉人票都沒得到。這就是"贏者通吃"的殘酷:要么全拿,要么全輸。1912年羅斯福背書的"進步黨",也沒能持久存續。
現實的操作難度更是讓人絕望。每個州的建黨門檻不一樣,光是收集簽名就得花數億美元。加州要110萬個簽名,這比選總統還難。而且民主黨和共和黨肯定會聯手阻撓,法律戰估計要打個沒完。
馬斯克的目標倒是挺現實:通過拿下2-3個參議院席位和8-10個眾議院選區,在關鍵法案投票時當"關鍵先生"。鑒于現在國會席位分布極其接近,任何一票都彌足珍貴。
但這種可能性只存在于理論。"美國黨"現在沒有一個可以挑大梁的人物,馬斯克自己要經商,不可能親自下場競選。后面就看會不會有重量級人物宣布投奔"美國黨"。
更關鍵的是,馬斯克的退路其實還真不少。這哥們有三個國籍:美國、南非、加拿大。真要躲,總有地方去。從錢的角度看,功成身退是明智選擇,何必跟政治較勁?
但了解馬斯克的人都知道,這人吃軟不吃硬。共和黨又是停項目,又是威脅驅逐,這不是明擺著激怒他嗎?這場豪賭的真正贏家,可能超出所有人預料。
#優質好文激勵計劃#這場始于個人恩怨的政治風暴,最終演變成了科技新貴對傳統權力的正面挑戰。馬斯克用最昂貴的方式,給所有人上了一堂關于美國政治現實的課。
說實話,馬斯克這步棋走得挺有勇氣,但也挺naive的。華盛頓的水比他想象中深得多,政治這潭水,不是有錢就能趟得過去的。這不是馬斯克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所有試圖挑戰既有秩序的人都會面臨的殘酷現實。
換成你有馬斯克的財富和影響力,會選擇繼續在政治泥潭里掙扎,還是見好就收回去當你的世界首富?這個選擇,比我們想象的更糾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