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One(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王璐
編輯 | 魏佳
1999年,星巴克以“第三空間”理念叩開中國市場大門,重新定義了中國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中國現磨咖啡產業也由此發芽。
26年后,這一市場規模早已超過1200億元,星巴克這位曾經的開創者卻站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對手變了、節奏快了,曾引領潮流的外資咖啡品牌,不得不適應新環境。
6月10日,星巴克中國針對數10款非咖飲品進行降價,平均每款下調5元,最低價格打到了23元一杯。這是它入華26年來的首次降價。
僅僅兩周后,市場又傳出高瓴資本、凱雷投資等多家機構參與星巴克中國反向管理層路演的消息,傳言其正尋求出售中國區業務。星巴克方面也并未直接否認,只以“評估把握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方式”回應。
“一降一售”,反映出星巴克中國當下的兩種應對方式:戰術上價格試探,戰略上資本運作。
面對瑞幸、庫迪等本土咖啡品牌的高速擴張,星巴克中國近年來正面臨著挑戰:營收增長停滯、同店銷售額下降、客單價下滑。到了2025年這一情況雖然有所緩解,但面對眾多競爭對手的圍攻,它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關口。
星巴克中國打得動價格戰嗎?傳出“賣身”的350億估值又是否合理?在這場轉型中,它的終局將走向何方?
非咖降價,打價格戰還是試探?
距離星巴克中國這次調價已經過去近一個月,但門店一線員工并未感到太大變化。
在武漢一家星巴克門店干了兩年多的員工kk對「定焦One」表示,降價后顧客數量變化不大,每天還是差不多的200單量。這也在她的預料之內,“畢竟一杯23元的價格還是不低,對新客吸引力有限。”
嘉世咨詢合伙人李應濤介紹,國內咖啡價格帶可分為四檔,其中星巴克中國位于最高檔位,也是這一價格帶的最大玩家。
可以看到,即便是降價后的星巴克,仍屬于中高端。且本次只有非咖飲品降價,咖啡品類依舊保持不變,所以外界評價“星巴克降了個寂寞”。
事實上,對于價格戰的態度,星巴克管理層曾有過表態。2024年7月,時任星巴克中國聯席首席執行官的劉文娟稱,在促銷活動頻繁的競爭環境中,“我們保持高度克制,避免價格戰”。
從曾經的回避,到如今主動降價,星巴克的姿態為何發生轉變?
這與中國咖啡行業過去幾年的劇烈變化密切相關。
憑借“精品咖啡+第三空間”的特色,星巴克曾穩坐中國咖啡市場的龍頭位置,1999在北京開設第一家門店,2018年便占據中國現制咖啡市場60%的份額。而2017年成立的瑞幸,從一開始就喊出對標星巴克,不斷給它制造麻煩。有數據顯示,到2025年,星巴克中國的市占率降至14%,瑞幸則以35%登頂。門店數量方面,星巴克門店數量也被瑞幸和庫迪反超。
這個過程中的轉折點,來自一場“9塊9”價格戰。
2022年底,庫迪入場,自開業起就延續陸正耀一貫的“低價換規模”打法,2023年2月大范圍推廣9.9元一杯策略。瑞幸從2023年4月小范圍試水,到6月全面鋪開,再到8月宣布將“9.9元券”常態化,直至2024年初,幾乎主導了整個咖啡價格體系的下探。
盡管這場價格戰讓瑞幸在2024年Q1結束了連續六個季度的盈利重回虧損,但效果也顯而易見:2023年Q2,瑞幸營收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國,坐上中國現磨咖啡連鎖第一的位置。此后7個季度,它的營收仍持續領先。
在這樣的市場壓力下,星巴克中國的增長也逐漸露出疲態:
2024財年(2023年Q4-2024年Q3),星巴克中國整體表現不佳,營收、同店銷售額、客單價三大重要指標都較上一年出現了下滑;到了去年底(2024年Q4),情況稍微好轉,營收同比上漲1%,但客單價仍下降4%;今年初(2025年Q1),總收入緩增5%,不過,它的競爭對手瑞幸增長更快,收入暴漲41%。
在外界看來,本次星巴克中國一改往日的高冷姿態,是到了“不得不降”的時刻。但是,星巴克真打得起價格戰嗎?
從賬面上看,是有底氣的。
2025年Q1,星巴克中國營收7.4億美元,雖不如瑞幸的12.21億美元,但根據測算,在單門店收入上,星巴克中國為9.54萬美元,瑞幸為7.83萬美元。星巴克中國依然是國內單體營收最高的咖啡品牌。
凈利潤方面,星巴克中國未單獨披露,但在最新財報中提到,中國市場經營利潤率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健康態勢”,且從業者一致認為,星巴克是國內利潤率最高的咖啡品牌。
而且此次降價的是非咖產品,一位從業者透露,非咖飲品的原材料成本比咖啡更容易控制,能支撐一定幅度的調價。
更為關鍵的是,星巴克現金流基礎依舊穩健,全球賬面現金儲備超過27億美元,即便短期犧牲部分毛利,也有足夠的緩沖能力。
此外,從營收結構來看,其70%左右的營收由會員貢獻,這是星巴克中國的另一張底牌。這意味著核心消費群體對品牌忠誠度較高,消費頻率穩定。“這類群體也更早通過官方優惠券在內的各種營銷方式,享受到了低價,本輪降價不會影響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和財務狀況。”資深消費投資人陳默默表示。
但從門店模型來看,星巴克又確實“不能深打”。
咖啡的主要成本分為四塊:原料、包裝、房租、人工。
陳默默告訴「定焦One」,從原料和包裝來看,所有咖啡品牌的成本差不多,一杯在三四元左右。之前也有從業者分析,星巴克單杯原料成本僅占總價的五分之一。
換句話說,真正拉開價格差距的,是門店模型帶來的運營重負。
與瑞幸、庫迪主打的小店模式不同,星巴克定位為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大店面和優質服務是特點。
kk所在的店鋪位于武漢某商場內,占地約200平米。她介紹,一個月租金20萬,每天店里配有五位員工,這還是減員后的數量,之前每天是六七個員工。對比同一區域的瑞幸,快取店單店空間在20-60平米之間,通常兩三個員工。
陳默默粗略計算,均衡各級城市的情況來看,星巴克門店的租金和員工成本大概分別比瑞幸高10%左右。這決定了其財務杠桿有限,單店盈利壓力大于輕資產、小門店模式的對手,價格戰壓力大于瑞幸和庫迪。
具體到財報中,由于星巴克并未透露中國區的門店租金,但其所在的國際區數據顯示,2025年Q1,星巴克國際區的門店運營費用占到了凈收入的40%。相比之下,瑞幸為26%。
綜合以上維度,星巴克此次僅在非咖品類上局部降價,更像是一場“價格試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參戰。
“降價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向更廣泛的消費群體釋放品牌友好信號。”陳默默表示。
這也和星巴克中國最新提出的全場景戰略——「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契合,更容易吸引年輕人。
不止一位從業者認為,本次降價是綜合了復購率、品類銷售占比、成本結構等因素,計算出了一個很好的模型,不會虧本,甚至還留有繼續降價的空間。
350億,星巴克中國值不值?
除了“降價”,星巴克中國近期還卷入了“賣身”大戰中。
這一傳聞源于2024年11月,星巴克在財報中首次提到“正在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被外界視為可能出售中國業務的信號;今年2月,消息再發酵,潛在買家包括高瓴資本、方源資本、信宸資本、KKR、太盟投資等投資機構,以及華潤集團、美團等國內產業巨頭。
與之前不同,本次有了更為明確的買方信息。
財聯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國近日舉行“反向管理層路演”(指請投資者到公司管理、生產現場參觀或業績推介),吸引了高瓴資本、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參與。
與此同時,星巴克中國的估值也浮出水面,約50至60億美元(約350-430億元人民幣),預計交易將持續到2026年。
對于這一估值,多位投資人表示“比較合理”,并給出了兩種估值方法作為參考。
凱爾特亞洲創投管理合伙人陳潔向「定焦One」介紹,計算咖啡品牌的估值的方法有三種:相對估值法(看EV/EBITDA、EV/Sales等)、現金流折現法(DCF)、單店估值法(主要適用于早期項目)。
對于星巴克中國這種業務體量和現金流都比較穩定的公司,可以采用“現金流折現法(DCF)+可比估值校準”進行定價。“一般是以未來10年現金流做折現,再疊加一個可比公司的估值倍數來校準,其中未來10年現金流指的是公司在未來10年內預期產生的自由現金流(FCF)。”他解釋。
圖源 / Pexels
如今星巴克中國的估值高于國內所有咖啡品牌,和瑞幸在2023年高點時差不多,而國內其他中高端咖啡品牌如Manner、三頓半、Seesaw、M Stand等,估值大多在10億-80億人民幣。
陳默默則認為可以按營收和利潤的占比來測算,但其利潤并沒有單獨披露,所以只能簡單看營收。星巴克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區估值在50-60億美元,占比大概為5%,雖然略低于營收占比的8%,但浮動區間不大,而且買方購買星巴克中國,屬于整個品牌的區域權益,獲得的是授權而非完全擁有此品牌,這也會造成一定的估值下調。總之,目前給出的金額具備合理性。
在行業層面,星巴克仍處于增長的賽道上。
《中國現制飲品店行業(現制茶飲、現磨咖啡)深度分析報告》顯示,現磨咖啡是中國現制飲品市場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預計2023年-2028年將保持19.8%速度增長,市場規模超過4200億元。
在這一增長預期之下,買家們也不乏熱情。
市場上傳出的買家大概分成兩類,一類是PE基金(比如高瓴、凱雷),偏好現金流穩定、具備退出預期的優質資產,另一類是產業方(比如美團),具備一定生態協同能力。
陳潔解釋,前者看中星巴克穩定的現金流+退出前景,未來可以單獨拆分IPO,或者賣給某個戰略方,后者可以借助星巴克這個品牌實現會員體系、配送網絡、線下流量入口的生態協同。
在所有潛在買家中,高瓴被認為優勢很大。“它是既有產業運營能力,又有資本退出路徑的買方。”陳潔認為。
星巴克,能重新贏回中國市場嗎?
星巴克中國的出售傳聞之所以持續引發關注,因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資產轉手,更關乎著老牌外資巨頭在中國市場如何轉向。
事實上,無論是母公司還是中國區,星巴克的日子都不好過。
從2024年Q1起,星巴克全球總營收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同比下降,直到Q4才有所緩解。進入2025年Q1,其全球營收達88億美元,同比增長2%,但凈利潤大降50%,盈利能力出現波動。
最新消息是,星巴克在大本營北美地區也迎來了新對手。6月底,瑞幸首次正式進軍美國,在紐約開出兩家門店,依舊延續低價策略,整體比星巴克在美國的定價低大約20%。
在全球增長放緩、本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全球布局。
陳潔認為,此時星巴克選擇出售中國區業務,除了減少運營負擔,釋放部分資產價值給股東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變了。
在進入中國市場初期,星巴克采取的是與本地公司聯營的模式,共同運營市場,后期才將股權全部回收。這一策略幫助星巴克在初期快速融入中國市場。
如今,它又走到了“模式再選擇”的節點。
過去一年多,星巴克開始調整中國區打法,一個標志性動作是人事變動。2024年9月,曾主導“專星送”“啡快”等本地數字化業務的劉文娟由聯席CEO改任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這一任命被外界視為加快本地化節奏的信號。
隨后,一系列更“接地氣”的動作迅速展開。
今年1月,星巴克中國推出了首款獻禮中國春節的咖啡豆產品,這是星巴克成立50多年來第一款以中國春節為主題的咖啡豆。
6月17日,星巴克中國聯動迪士尼“瘋狂動物城”推出了三款主題冰搖茶,門店立刻爆單。同時在周邊產品上也狠狠賺了一筆。
陳默默認為,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動星巴克中國在Q2、Q3的營收。
但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相比于本土品牌靈活高效的組織結構、激進的擴張策略,星巴克仍顯得遲緩。陳潔指出,中國市場節奏變化太快、年輕用戶的消費習慣正在遷移,星巴克的應變能力有限,“賣身”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業者普遍認為,星巴克中國無論是轉型還是賣身,都需要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守住價值”與“尋找增量”。
首先,他們均認同星巴克不可盲目卷低價,保持第三空間大店模式是前提,然后再通過新品和線上做增量。李應濤覺得,一方面可以圍繞商務休閑場景進行多元化產品布局,比如推出更多非咖產品。另一方面做好數字化運營,提高線上訂單占比。
他認為瑞幸快速起量的背后,除了低價外,也與外賣市場的快速擴張密不可分。《2024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國內咖啡外賣市場增長迅猛,外賣訂單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66%,訂單金額的年復合增長率也高達57%。不過,星巴克價格本就高于外送競品,再加上配送費,總價過高是需要面臨的問題。
其次,下沉市場仍有增量,但星巴克怎么找,需要探索。
截至2025年Q1,星巴克已開進了1000多個縣級市場。星巴克中國去年也對外表示,下沉市場的會員銷售額增長速度是高線城市的兩倍。
但挑戰同樣明顯。“僅靠大店模型下沉有一定限度,所能容納的店鋪數量一定少于瑞幸。如果想要擴大店鋪數量,需要打磨基于不同品類結構和店型的新模式;如果要用一種全新的價格帶和店型來下沉,也許需要做除了主品牌外的第二品牌,在品牌建設上又是新的挑戰。”陳默默認為,星巴克的下沉之路并不好走。
從今年以來的動向看,星巴克似乎也在重新審視“下沉路線”,不再強調全國復制、密集擴張,而是延伸出了“第三空間+區域文化”的新打法,比如寧波陶麓街市店以村屋改造作為亮點,成了熱門網紅打卡點。
此刻,正處在變革關口的星巴克中國,誰來接盤、如何重構,不僅關乎一個品牌,也可能成為整個行業轉向的風向標。
*題圖來源于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