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曾經憑借創新模式風靡一時的面包新語,近期因成都市場的閉店風波再次陷入輿論漩渦。
從“面包界星巴克” 的高光時刻,到如今多地門店接連關閉、消費者維權無門,這個烘焙老牌的境遇,不僅折射出其自身加盟模式的深層困局,更成為當下烘焙行業集體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
01■
閉店、退款難!
面包新語“敗走” 成都
面包新語于 2000 年在新加坡成立,憑借主打 “肉松面包” 等烘焙系列產品,迅速在市場中嶄露頭角,備受消費者追捧。
2003 年,其母企 BreadTalk 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全球首家以經營面包業務上市的公司。
上市后,面包新語將目光投向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同年便強勢登陸,相繼入駐上海、北京、廣州、南京等 40 個一線核心城市。
當時,國內烘焙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模式相對傳統。面包新語帶來的透明開放式廚房模式、多元復合經營模式、個性化產品命名模式等,為中國烘焙市場注入了全新活力。
這些新穎模式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其位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繁華地段的門店,營業額直線攀升,成功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也激發了其進一步擴張的決心。
2007 年,面包新語提出 “3 年內在中國開出至少 500 家門店” 的目標,并全面開放加盟業務,采用以地級市為基本單位,由特許人自主投資經營該市區域內所有門店的品牌授權模式。
在該模式加持下,面包新語門店迅速鋪開,到 2014 年,其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飆升至 418 家,其中上海門店多達 60 家,為品牌總部貢獻了 31.6% 的營收,是其重要的海外市場。
然而,近期面包新語因成都門店閉店事件再次成為業內焦點。2025 年 6 月 26 日凌晨,四川新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在面包新語四川官方公眾號發布 “退卡公告”,稱因公司發展規劃,要對門店進行升級,將為儲蓄卡用戶退款。
有網友反映成都面包新語門店改造升級未提前告知儲值卡用戶,導致消費受阻。
此外其退款流程模糊,公告未列明操作步驟與材料清單;聯系渠道形同虛設,客服電話僅工作日 10:00-16:00 開放且長期無法接通,也未標注責任部門,增加了退卡難度。
美團平臺顯示,面包新語在成都的 11 家線上門店均處于歇業狀態,有媒體實地探訪發現,成都天府廣場店早在 6 月中旬就已撤店。
天眼查信息顯示,四川新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股東為郭曉進、肖毅,分別持股 80% 和 20%,該公司曾因合作糾紛案件兩次被限制消費,法定代表人肖毅也被限制消費。
隨后,上海新語面包食品有限公司發布說明,稱成都面包新語加盟授權到期,已關閉全部門店,總部會全力配合消費者完成預付卡退款。
事實上,面包新語此前已從其他城市撤店,如 2021 年,西安的面包新語運營公司因合同糾紛、疫情影響退出西安市場。近年來,面包新語閉店情況不斷增多,門店數量逐年遞減。
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 2025 年 6 月 11 日,近四年間其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凈減少 179 家,門店分布范圍也縮減至僅 15 個省份及區域,目前共有 173 家門店,其中廣東省門店數量最多,為 86 家。
02■
“成也加盟,敗也加盟”
“成也加盟,敗也加盟”——從“面包界星巴克”的巔峰墜落至大規模閉店的泥潭,面包新語的命運逆轉,核心癥結直指兩大命門:加盟模式的系統性失控與食安危機的持續反噬。
其一,加盟模式設計缺陷埋下“擴張即失控”的致命隱患。
面包新語推行“城市級區域代理模式”,即單個代理商壟斷一城門店運營權。此模式初期確能借代理商本地化優勢快速拓店、短期內引爆品牌聲量,但致命傷在于總部對區域代理商的控制力幾近于零——代理商實質上“一手遮天”,形成“一榮俱損”的深度綁定。
最直接的惡果是,代理商與品牌方矛盾爆發時,總部幾乎無力回天。西安加盟商長期漠視品控標準、拖欠管理費,總部自2020年4月起多次書面警告卻如石沉大海,最終只能解約。
而解約代價慘重:因區域代理模式下新代理商難以接手全城門店,面包新語被迫徹底退出西安市場,多年積累的市場份額拱手讓人。
成都案例也如出一轍。2025年6月,面包新語四川官方公眾號以“門店改造升級”為由發布退卡公告,承諾為儲值卡用戶退款。但現實是門店早已歇業,退款電話無人接聽,消費者維權無門。
這種對消費者的公然失信,本質是總部對區域代理商的徹底失控——既未監督加盟商合規經營,出事后又拒絕兜底,任由品牌信譽被踩在腳下碾碎。
其二,食品安全問題持續爆發成“信任慢性毒藥”,根源仍是加盟模式失控的延伸。
近年來,面包新語的食安問題陷入“曝光—整改—再曝光”的惡性循環:2014年上海門店被曝老鼠啃食面包;2015年深圳門店用過期原料、自來水制冰;2017年湖南門店售發霉面包;2020年成都門店蛋糕檢出沙門氏菌……
這些問題的病根,在于加盟模式下權責嚴重失衡:加盟商掌控原料采購、人員培訓等核心環節,為壓縮成本(尤其是生意不佳的門店)不惜偷工減料;
而總部僅收取管理費,卻缺乏常態化監督——既未建立統一品控標準,也未對加盟商形成有效約束,最終導致食安漏洞百出。
面包新語的衰敗,本質是加盟模式設計與管理能力的雙重失配:既想借區域代理模式快速擴張,又無力掌控代理商;既放任加盟商掌握核心運營權,又放棄品控與危機兜底責任。
最終,“成也加盟”的擴張紅利,被“敗也加盟”的失控徹底反噬。這印證了一個鐵律:加盟模式從來不是“躺賺”捷徑,而是對品牌總部管控力與責任感的終極考驗——掌控不了加盟體系,擴張越快,崩塌越狠。
03■
成本高企、信任崩塌、模式失控
老牌烘焙品牌集體遇冷背后的行業困局
今年的烘焙行業寒意徹骨,從年頭到年中,老牌玩家接連閉店的消息如多米諾骨牌般倒下,行業危機已從暗流涌動演變為全面爆發。
1月,皇家美孚閉店風波率先撕開行業裂縫——武漢、西安、西寧門店密集關閉,青島總部更被曝欠薪。前員工爆料稱,部分門店因閉店引發顧客擠兌,甚至出現肢體沖突報警事件。
盡管品牌緊急聲明“生產銷售正常”,將問題歸咎于“謠言引發擠兌超出供貨能力”,但質疑聲持續發酵,品牌信譽已遭重創。
3月,烘焙行業迎來更沉重的打擊:克莉絲汀因資不抵債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這個曾紅極一時的老牌企業,正式走向終結。更諷刺的是,其破產管理人竟是律師事務所——連自救的能力都已喪失。
6月,歡牛蛋糕屋步其后塵。杭州多家門店一夜關停,《致消費者的告別信》發布前,該公司早已被列為被執行人,法人被限制高消費,經營困境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除此之外,面包新語因管理問題徹底撤出成都市場,同樣引發行業關注,成為老牌烘焙品牌式微的又一注腳。
這些閉店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背后折射出烘焙行業的共性困境。
1、首當其沖的是加盟模式在快速擴張中暴露出的深層問題。
以面包新語為例,其成都加盟店因原料采購、人員培訓缺乏總部有效監管,先后曝出沙門氏菌事件和儲值卡退款糾紛,最終不得不徹底退出當地市場。
克莉絲汀的隕落,也與加盟店管理松散、品控失守密切相關,長期的品牌形象損耗加速了其破產進程。
2、其次,頻繁的閉店和負面事件,直接導致了消費者信任的崩塌。
面包新語撤出成都后,儲值卡退款電話無人接聽,引發大規模投訴;皇家美孚因欠薪傳聞遭遇擠兌,甚至出現門店物資被搬空的情況,品牌信譽一落千丈。
而財務管理的不善更讓危機雪上加霜:克莉絲汀因資不抵債進入清算,歡牛蛋糕屋因法人被限高被迫關停,一系列問題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削弱了消費者對老牌品牌的信心。
3、再者,原材料、租金和人力成本的集體上漲,給本就承壓的品牌再添重負。
面粉、黃油等核心原料價格較兩年前大幅上漲,部分品類甚至翻倍; 老牌品牌多布局在城市核心商圈,高昂的租金持續壓縮利潤空間; 再加上烘焙行業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專業烘焙師和服務人員的培訓費用不斷增加,運營負擔愈發沉重。
皇家美孚的欠薪、克莉絲汀的資金鏈斷裂,都與成本壓力有著直接關聯。
這些共性問題,本質上暴露了老牌烘焙品牌在成本控制、市場洞察、模式創新和品牌韌性上的短板。
在消費升級與行業洗牌的雙重壓力下,烘焙品牌若想突圍,或許需要從供應鏈優化、產品迭代、數字化轉型和精細化運營等方面入手,在動蕩的市場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
畢竟,烘焙行業的競爭早已不是簡單的規模比拼,而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唯有夯實基礎,才能抵御風浪。
小結:
面包新語從“面包界星巴克” 的高光到 “敗走” 成都的落寞,其軌跡不僅是一個品牌的興衰史,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烘焙行業在快速擴張中潛藏的深層危機。
加盟模式的雙刃劍、食安信任的崩塌、成本壓力的圍剿,這些問題并非個例,而是諸多老牌烘焙品牌共同面臨的“生死考題”。
當市場紅利褪去,行業競爭回歸本質,那些依賴粗放擴張、疏于品控與管理的品牌,終將被浪潮淘汰。
而能在寒冬中存活的,必然是那些守住品質底線、深耕精細化運營、真正將消費者信任放在首位的玩家。
面包新語的教訓,或許會成為整個烘焙行業重新審視發展邏輯的契機——在規模與穩健之間找到平衡,在速度與品質之間守住初心,才是長久之道。
行業的洗牌遠未結束,但留給老牌品牌的轉型時間,已經不多了。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