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喬清編輯 | 吳瑋
7月6日上午10點,小米汽車啟動YU7限時改配服務。這項原本為緩解用戶困擾而設的措施,反而成為車主們新的糾結點。
改配意味著重新排隊等車,不改則要承受漫長的交付周期。車主群里彌漫著無奈情緒,有人感嘆"聽天由命吧"。
十天前的6月26日,YU7發布會創造了行業奇跡:18小時內鎖定24萬輛訂單。然而這個驚人數字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產能嚴重不足、交付周期延長至一年、友商瘋狂搶單、用戶集體維權。
01
YU7的市場反響超出所有人預期。這款售價25.35萬元起的純電SUV創下多項紀錄:發布會當晚3分鐘內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達到28.9萬輛,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輛。這一成績相當于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華全年銷量的一半。
面對外界質疑,雷軍在7月2日直播中披露關鍵信息:SU7轉購YU7的比例低于15%,證明絕大多數訂單來自新增客戶而非內部流轉。用戶構成也印證了這一點,平均年齡33歲,女性占比30%,iPhone用戶比例52.4%,顯示出相當的消費實力。
不過,雷軍承認看到訂單數據時的震驚心情。他在直播中罕見地推薦競品,建議急需用車的消費者考慮小鵬G7、理想i8甚至特斯拉Model Y。這種表態反映出小米對產能現狀的清醒認知。
問題的嚴重程度很快顯現。目前小米汽車APP顯示,YU7各版本交付時間均超過9個月:標準版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9-42周。
字母榜報道稱,只有在發布會當晚搶到"準現車"的少數用戶能在數周內提車,大部分訂單被推至明年交付。
交付延遲帶來的不僅是等待之苦。2025年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大幅退坡,明年提車的用戶可能多繳納1萬余元稅費。這一變化讓原本就焦慮的車主雪上加霜。
02
小米汽車的產能困局根源在于過度依賴單一工廠,目前所有車型均在北京亦莊一期工廠生產。
盡管該廠設計年產能15萬輛,改造過后提升至36.5萬輛,日產約1000輛。但面對近30萬訂單積壓,產能缺口巨大。
解決方案指向即將投產的二期工廠。這座同樣年產能15萬輛的工廠預計7-8月開始生產YU7,但參考一期工廠的爬坡周期,二期工廠達到滿產可能要等到2025年年底。
產能緊張給競爭對手提供了絕佳機會。蔚來、智己、極氪、阿維塔等品牌推出"轉購補貼"政策,普遍承諾5000元定金補償。
蔚來銷售甚至在朋友圈打出"收留小米心碎車主"標語,阿維塔銷售直言"就是為了吃小米的訂單"。
價格戰也在升級。智界R7降價2萬元至22.98萬元,與YU7形成直接競爭;小鵬G7定價19.58萬元,比預售價下降4萬元,明顯規避YU7價格區間。
用戶情緒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多個維權群出現聯合意見書,要求開放退定通道、完善交付承諾。
《中國企業家》采訪的車主普遍反映購買過程中存在系統故障、信息不透明等問題。一位成都車主直言:"這是一次成功的營銷,但非常失望的購車體驗。"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小米對汽車制造業特性的理解偏差。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不同,汽車生產涉及復雜供應鏈和嚴格質量標準,產能爬坡需要時間積累。
雷軍提到YU7有90%零部件重新開發,這雖然體現了產品差異化,但也增加了生產復雜度。
從更宏觀角度看,YU7現象反映出互聯網企業進入汽車制造業的普遍尷尬。又或者說,在營銷驅動下,訂單爆發式增長與制造業固有規律之間的根本沖突。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