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拿到下一輪競賽的入場券?
作者|周永亮
編輯|靖宇
2025 年剛剛過半,各大汽車廠商也交出了自己的「年中成績單」。
這張成績單可謂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充滿了看點。有的「學霸」一騎絕塵,比如比亞迪和上汽,半年就賣出了超過 200 萬輛車;而我們熟知的「新勢力」陣營里,有人歡喜有人憂,零跑成了銷量冠軍,小鵬、小米增速喜人,理想穩步前進,而蔚來則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2025 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究竟發生了什么?到年底,又會有哪家廠商可能在汽車大戰下半場被徹底淘汰?
01
新勢力分化:零跑登頂,蔚來「焦慮」
今年上半年的「期中考」,戰況異常激烈。頭部「學霸」們,通過不斷升級自己的「技能點」來鞏固優勢,追趕者則試圖上演逆襲大戲。
毫無疑問,全班第一的寶座依然屬于比亞迪。上半年狂賣 214.6 萬輛,同比增長 33%,這個成績讓所有對手都望塵莫及。
不過,即便強大如比亞迪,在國內也并非高枕無憂。吉利就像一位實力強勁的「同桌」,開始「搶」走比亞迪在一些細分市場的份額。吉利上半年銷量達 141 萬輛,同比增長 47%,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暴增 126%。因為成績優異,吉利甚至自信地將全年目標上調到了 300 萬輛。
2025 上半年車企銷量與目標完成率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制作
新勢力陣營的競爭,名次可能瞬息萬變。
今年上半年的新勢力銷冠,是零跑汽車。上半年它交付了 22.17 萬輛,坐上了榜首。零跑的「必殺技」是高配低價,用 10 萬元級的價格,給你通常在更貴車上才有的技術和配置。
理想汽車(20.38 萬輛)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健,但年度目標完成率只有 31.9%,說明它雖然賣得不少,但離自己定下的「小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相比之下,小鵬(19.72 萬輛)則上演了「觸底反彈」——僅用半年時間,銷量就超過了 2024 年全年,它也是新勢力中唯一一家年度銷售目標完成率過半的同學。
作為現象級網紅的小米汽車,延續了其「頂流」表現。上半年,小米交付量超過 15 萬輛。3 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宣布,小米汽車全年交付目標由 30 萬輛提升至 35 萬輛,所以目前完成率約為 43%。6 月底,小米 YU7 正式上市,僅 1 小時訂單數突破 28.9 萬輛。接下來,對小米的考驗依舊是產能。
當然,考場上總有為成績發愁的同學。有近一半的新勢力品牌,年度目標完成率還不到 30%。
鴻蒙智行(含問界、智界等品牌)上半年總銷量超過 20 萬輛,實力不俗。但尷尬的是,由于其定下的年度目標高達 100 萬輛,目前完成率僅 20%,是「目標與現實落差最大」的一個。
蔚來上半年交付 11.4 萬輛,目標完成率為 25.7%。深藍汽車(14.32 萬輛,完成率 28.6%)、嵐圖汽車(5.61 萬輛,完成率 28%)等品牌同樣面臨嚴峻挑戰,下半年的沖刺任務異常艱巨。
2025 上半年的汽車市場,沒有所謂的「躺贏」。即便是冠軍,也面臨「追兵」;即便是「頂流」小米,也受困于產能。每個品牌都在解一道屬于自己的難題。
02
新能源「火箭」失速
提到中國汽車市場,你肯定聽過「內卷」這個詞。但內卷的核心,其實就是新能源車如何「搶」燃油車的地盤?
從 2020 年開始,中國新能源市場似乎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滲透率從不起眼的 5.8% 一路沖到了 47.2%。這個速度,遠超出了所有專家的預測。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原本的規劃,2025 年能達到 20% 就不錯了。
就在大家以為新能源車會輕松突破 70%、80% 的時候,它的增長速度卻悄悄放緩了。最新的數據顯示,雖然銷量仍在增長(同比增長 32%),但那種「爆炸式」的勢頭似乎有所減弱。
更有意思的是,新能源車家族內部也發生了變化。我們通常說的新能源車主要分兩種:純電動車 (EV),只用電池,沒有發動機,需要充電;插電混動車 (PHEV),既有發動機,也有一塊可以充電的電池,可以加油也可以充電(我們常聽到的「增程式」也屬于這類)。
理想驗證了增程路線的市場可行性,隨后多家車企開始跟進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過去,真正帶來最大增長量的是有發動機的「插電混動車」。2024 年,插混車型銷量增長的趨勢很夸張,同比增幅達 76.9%,比純電車型高 54.3 個百分點;插混車型占新能源整體銷量的比例為 42.1%,同比大幅提升 8.6 個百分點。
但今年的新數據顯示,風向變了。
6 月份數據還沒出。今年前 5 個月,插電混動(含增程式)車型零售銷量為 169 萬輛,同比增長 28%;相比之下,純電銷量為 266.2 萬輛,同比增速為 38.2%。
除了動力類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巨變。高端市場「變涼」。30 萬元以上的高價車,市場份額從去年的 15.1% 萎縮到了今年的 10.8%。無論是傳統豪華品牌還是新勢力的高端車型,都感到了寒意。
相比之下,平價市場「火了」。10 萬元以下的車型銷量激增了 51%。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乾坤大挪移」?背后最重要的推手是國家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
這個政策的玩法是「按車補」,而不是「按價補」。也就是說,無論你買多貴的車,補貼的金額是固定的(比如補貼 2 萬元)。
我們來算一筆賬:你買一輛 30 萬的車,補貼 2 萬,相當于打了 9.3 折。但如果你買一輛 6 萬元的車,同樣補貼 2 萬,就相當于打了 6.7 折。
這個折扣力度對于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是巨大的。很多 6 萬元的電動小車,在國家和廠家雙重補貼下,消費者可能花 3 萬多就能開回家。這極大地刺激了低價位電動車的銷售。
03
出海 2.0:從「產品出海」到「全球扎根」
如果說國內市場是競爭激烈的「決賽圈」,那么海外市場就是中國汽車正在開拓的「新大陸」。
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 491 萬輛,歷史性地超越了老牌汽車強國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這個勢頭還在繼續。2025 年上半年,出口量持續增長,其中最亮眼的是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同比激增了 64.6%,占到了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和國內市場巨頭林立不同,在出海這件事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眾多品牌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遠征艦隊」。
奇瑞汽車,一直是中國汽車出口的「學霸」,上半年出口 55 萬輛,穩坐頭把交椅;上汽集團,同樣是出口大戶,上半年銷售近 50 萬輛。比亞迪的海外發展可以用「跨越式」來形容。在過去短短 3 年里,比亞迪的海外月銷量從不足 1 萬輛,飆升到今年 6 月的 9 萬輛。
比亞迪為了出海,甚至組建了自己的運輸船隊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海外市場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關乎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2024 年,比亞迪甚至定下了一個宏偉目標:未來實現千萬銷量,其中一半在海外。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出海不止于賣車,更要「扎下根」。過去,中國車企是「產品出海」,就是把在中國生產的汽車,用大船運到國外去賣。
而現在,中國車企正在進入「全球扎根」的新階段。這意味著什么?不再只是運輸,而是直接在海外建廠生產。這不僅能降低成本、規避關稅,還能更貼近當地市場。
2025 年 7 月,比亞迪的巴西工廠首輛汽車已經下線。與此同時,比亞迪、上汽、長城、廣汽等中國品牌紛紛在泰國建廠,把這里作為輻射整個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在西班牙,奇瑞用了一個很聰明的方法,直接接手了日產的舊工廠,快速投產,這為它在歐洲市場節省了寶貴時間。
與此同時,出海的不僅有整車廠,還有他們的「戰友」——比如生產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的企業。大家一起去海外建廠,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就好比一支遠征軍,不僅有沖鋒的士兵(整車廠),還有強大的后勤和武器補給(零部件廠)。
04
AI 終局之戰:真正的「軍備競賽」已開始
如果說中國新能源汽車上半場的競爭是關于電池、續航和價格,那么下半場的核心,只有一個詞:AI。這不再是一個加分項,而是決定一家車企生死的「核心變量」。
現在,如果你還認為這些公司只是造車殼和輪子的,那可就落伍了。他們正在爭先恐后地撕掉「汽車廠」的標簽,換上「AI 公司」的新名片。
小鵬汽車在 2024 年就高喊要轉型為「AI 汽車公司」,并發布了包括 AI 芯片、AI 大模型、飛行汽車在內的宏大 AI 體系;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也直言,「理想不是汽車企業,而是人工智能企業」;就連吉利這樣的傳統巨頭,也在 2025 年高調宣布,要「成為 AI 造車第一車企」。
從新勢力到老牌巨頭,所有人都意識到,未來的汽車,本質上將是一個「長著四個輪子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不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今年年初,車企們恨不得天天宣傳「全民智駕」。但因為一個「黑天鵝」突發事件,他們反而對智能駕駛保持了某種程度的「沉默」,甚至刻意弱化了宣傳。
這是他們放棄了嗎?恰恰相反。
這說明,智能駕駛的技術競爭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這不再是開發布會、喊口號就能解決問題的階段,而是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和頂級人才進行「暗中發力」的時刻。業內認為,輔助駕駛已經進入「十倍速」的技術突破期,真正的拐點即將到來。
這場 AI 軍備競賽,主要在兩個方面展開。其中之一是,邁向真正的自動駕駛。這是所有玩家的終極夢想。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曾預測:
3 年內,實現 Hands Off(脫手開),在高速等場景,你的手可以離開方向盤。
5 年內,實現 Eyes Off(閉眼開),車輛高度智能,你不需要時刻緊盯路面。
10 年內,實現 Minds Off(隨心開),上車告訴它目的地,然后你就可以睡覺、工作,車輛將完全自動駕駛。
小鵬自研的圖靈芯片,已經首搭在小鵬 G7 上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個競爭的焦點是,更懂你的座艙。過去的汽車,「冰箱、彩電、大沙發」被認為新能源豪華的特點。而未來的汽車,真正的核心是以 AI 大模型為基礎的智能座艙。
這就需要一顆極其強大的「心臟」——座艙芯片。目前,算力競賽已經開始。高通的下一代座艙芯片 8397,AI 算力高達 300 TOPS,可以流暢運行相對復雜的 140 億 AI 大模型;(圖靈 AI 芯片+高通驍龍 8295P),讓 AI 算力提升了 26 倍。
隨著 2025 年下半年的到來,這場終局之戰的序幕已經拉開。牌桌上的玩家們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未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黑馬」殺出重圍嗎?還是說,有人將在這場慘烈的競賽中,被提前淘汰出局?
序章已經足夠殘酷,而真正的決戰,才剛剛開始。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上市公司出門問問的創始人 & CEO 李志飛,最近完成了一次「超級個體」的實驗。他不僅嘗到了當「超級個體」的甜頭,還找回了對 AI 的信仰。他是怎么做到的?未來,每個人都該成為「一人公司」嗎?
今晚 20:00,極客公園視頻號直播間,極客公園創始人 & 總裁張鵬對話出門問問創始人 & CEO 李志飛,一起聊聊如何應對 AI 時代的組織變化和個體成長。
李斌:我和別人共用小辦公室,坐商務艙都自己掏錢。
點贊關注極客公園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