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剛出了梅雨季,屬地倆車企的大事兒也就不藏著掖著了。
7月7日,奇瑞宣布成立奇瑞品牌國內業務事業群,下設星途事業部、艾虎事業部、風云(參數丨圖片)事業部、QQ事業部四大事業部。調整后的四大事業部中,星途事業部聚焦高端品牌星途,艾虎事業部聚焦經典產品艾瑞澤和瑞虎,風云事業部聚焦新能源品牌風云,QQ事業部聚焦小車產品。人事任命方面,由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學用兼任奇瑞品牌國內業務事業群總經理。
同一天,江來先進制造技術(安徽)有限公司發布解散公示。該公司由蔚來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雙方均持股50%。此次解散,與2024年4月蔚來通過收購江淮汽車兩座工廠,獲得獨立造車資質相關。也意味著自合資公司解散公示發出,江淮與蔚來正式撇清了“代工”關系。
揮開梅雨季后的氤氳,讓人從一天之內兩大車企的兩次調整中,嗅到了徽商特有的“困則思革、窮則思變”那味兒。
首先,奇瑞這一次的“合縱連橫”是很有意思的。
往前一天,是智界產品總監海藍天通過鴻蒙智行APP發布消息暗示,智界的品牌車標(LOGO)將于7月落地(此前智界汽車只有英文LUXCEED作為標識),而這也是他此前預告的“三件大事”之一。往后一天,是奇瑞風云A9L歷經首次亮相到開啟預售將近九個月的醞釀后將正式上市。借新車上市機會,奇瑞風云也將由產品序列升格為獨立品牌。
將上述兩件事與奇瑞成立四大事業部的動作連在一起看,是奇瑞在實現港股IPO之前,就劃分好了內部的體系結構。
與華為合作的智界將和問界、尊界、享界一樣,以獨立項目或獨立子公司的身份進行運營,由華為主導進度,復制“賽力斯模式”從而提高奇瑞在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度,迎合高端市場人群。
和蘇峻團隊合作的iCAR要發揮智米+奇瑞的靈活性,將蘇峻身后的小米生態鏈資源進行高度整合,以匹配注重“性價比”的消費市場。
由李學用管理的奇瑞、風云、星途、QQ四大核心品牌,未來面向大眾化市場進行布局,拓展購車預算在10萬-30萬元級的購車人群。
我個人認為,這是奇瑞經過了初期發展階段的多品牌戰略、中期回歸至“一個奇瑞”、現階段“五大品牌+一個產品序列”多細分市場布局的幾番調整后,才算真正有了一個主體形象意識的表現,能更好地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共享來解決“奇瑞是誰”的問題。而奇瑞新業態的建立,又是計劃中的事兒,只不過早一些宣布時機不成熟,晚一些宣布對赴港上市形成不了助力。
甚至,即使不談對上市的賦能,這一次的調整也能夠在以后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穩住奇瑞的基本盤。或許你都可以理解為,這是尹老爺子臨退休前留給奇瑞,甚至更多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寶貴生存邏輯:既確保了國有資本占主導,又確保了市場商業化行為,也確保了一個品牌不動搖以及充分的業界聯合。
其次再來說江淮。其實江淮這幾年的處境對于合肥而言,是一塊心病。要知道,合肥早在2020年,就將對重點發展的戰新產業概括為八個字:“芯屏器合”“集終生智”。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后,為了更清晰戰略發展方向,又將“器”改為了“汽”。
“汽”,現在雖然可以指向合肥在當時對汽車產業鏈的布局。但在最開始改字的時候,大概率是想重塑江淮曾經的榮光——畢竟,安徽省第一輛自產汽車就出自江淮,這是地方的門臉。
從過往的一些事實中也能看出合肥對于江淮的“救汽心切”。
2017年,江淮汽車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江淮大眾。2020年,安徽省國資委、大眾中國投資和江汽控股簽署意向書,大眾中國投資擬通過增資方式獲取江汽控股50%股權,安徽國資委持有50%股權并控制江汽控股。年底,大眾汽車增持江淮大眾的股份至75%,并接管企業管理權,合資企業正式更名為大眾(安徽)。合肥通過引進大眾,江淮得以與大眾深度捆綁。
2016年,蔚來找到江淮代工ES8,彼時雙方的合作并不深,代工合同也只約定了首期5萬臺數量。2020年,蔚來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合肥政府聯合多家合肥市國資公司組成戰略投資者,向蔚來中國投資112.6億元,后者則獲得了蔚來中國24.1%的股份。由此,蔚來總部遷到合肥,與合肥深度捆綁。次年,江淮和蔚來深化合作,共建合資公司。
2023年,合肥恒創受讓江淮汽車公開掛牌轉讓部分資產,交易價格14.18億元。股權結構顯示,合肥恒創合肥恒創的股東是合肥經開區國資委和合肥市國資委。
值得稱贊的是,經過幾年的發展,合肥的“汽”頗具規模。數據顯示,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生產量137.6萬輛,同比增加84.5%,占中國各大城市第一位;比亞迪、蔚來、大眾等6家整車企業年產能超200萬輛;產業鏈項目投資1315億元,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生產量分別增長39%、50%;新能源汽車出口348.4億元,增長31.2%,占全市出口總額13.5%。
令人遺憾的是,2024年的江淮除了商用車板塊表現相對突出,乘用車板塊僅銷售16.68萬輛,相比友商不足為道。除此之外,是江淮財報中的連年虧損。
客觀來講,合肥對江淮的兩次“拉郎配”,都遭遇了生不逢時。一方面是與大眾的合資項目雖然起調頗高,但卻迎上了合資車企普遍低迷的市場環境,以至于“金標大眾”投放市場的與眾06最終淪為滴滴租車平臺用車。
另一方面是與蔚來的代工合作雖然單車毛利可觀,但是根據蔚來此前的年報信息,江淮為蔚來重資金投入的兩座工廠,合計產能可達60萬輛。對照蔚來2024年共交付新車221970臺的數據,整體產能利用率并不高,也代表著江淮從為蔚來代工所獲取的收益也不及預期。
那么江淮未來要解決的,也是“江淮是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江淮這幾年的發展路線是亂的,不僅自己要做釔為,又想分點大眾合資項目的紅利,還要操心給蔚來代工。
按照毛利率看,代工蔚來的優先級更高,但利潤規模又受限于蔚來的發展;按照品牌塑形來看,把釔為做好的優先級更高,但因2015-2019年動蕩期留下的病根,讓江淮無暇應對多變的市場;按照戰略角度來看,大眾安徽的優先級更高,但“金標大眾”能否翻身的希望,目前還寄托在未量產的第二款戰略車型ID. EVO上,一切未知。
那么按照業務優化可行性的程度來看,取消代工蔚來的優先級更高。但是江淮也想明白了,不代工蔚來,不代表不能代工,何況眼下的條件不允許自己放棄代工業務。但這時候,江淮的思路也有了些許的調整:與其要做“代工皇帝”,不如 “給皇帝代工”。
于是就有了2023年,江淮發布公告宣布掛牌轉讓蔚來工廠后,緊接著與華為簽署的十年合作協議。如今的合作模式上,由華為負責產品定義、技術研發和全球獨家銷售,由江淮負責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尊界”商標歸江淮所有。
因此你也看到了,江汽控股董事長項興初“一切為了尊界,為了尊界的一切”的表態不是開玩笑,砸錢、拉團隊、建工廠也不是紙上談兵。尊界S800上市24小時大定破1600輛,72小時斬獲2600輛,首周超3600輛,首月超6500輛持續攀升的市場熱度,都證明江淮這次選對了。
真的沒必要去鄙夷江淮拿“尊嚴”才換來了尊界,忘了是哪位博主曾說過的了,大致意思是,你和舒馬赫一起開車出門,你要做的就是在副駕上閉嘴,不然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影響整臺車行駛過程中的安全系數。
1996年,尹同躍在安徽蕪湖城北荒灘中的廢棄工棚中,開啟了“做中國人自己的汽車”的事業,并在一年后打下了奇瑞建廠的第一根樁。
1968年,江淮汽車的創業者們憑借手敲肩扛,造出安徽第一臺2.5噸載貨汽車,填補了合肥乃至安徽汽車工業的空白。
多年過去了,一方土地孕育出了兩個發展路線截然不同的車企。放在當前階段去看,奇瑞和江淮多像中國造車的兩塊樣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