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想過,我們似乎時時都活在“文本”和“故事”中,即使是做夢也都是有情節的。
當我們以為是“自己在說話”的時候,何嘗不是“話在說我們”,韋伯就曾說“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著名的“缸中之腦”實驗,促使人們質疑感知與現實的關系。
“意義”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符號和敘述無處不在,利奧塔甚至說,整個文科都是在處理敘述。
越能讀懂敘述就越能看清世界的“劇本”,而說到這門學問,就不能不提國內首開先河的趙毅衡教授。
他曾師從著名詩人卞之琳,連錢鍾書都稱贊他“真做學問”。花了半輩子做符號學、敘述學研究,他始終致力于讓這兩門學問“飛入尋常百姓家”。
趙毅衡(1943— ),他于1988年起任教于英國倫敦大學,2005年毅然回國任教于四川大學,現為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榮譽所長。
在講符號學、敘述學的小半個世紀里,他越講越平易簡單,自去年的《符號學講義》后,他又帶來了姐妹篇《敘述學講義》。
《符號學講義》《敘述學講義》堪稱趙毅衡教授符號學舊作的綜合,此前著作大多備受好評。
一、敘述帶來文明
它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
人類最早使用符號表達意義時,是講故事。這種“講故事”的能力,構成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根本基礎。
原始人過集體生活,最重要的是要用符號進行交流。
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敘述學的研究對象不僅限于小說與電影,而涵蓋歷史、史詩、戲劇、新聞、廣告、夢境、短視頻等幾乎所有文化現象。
敘述承載著人類表達、記憶、交流與信仰的功能,沒有敘述,文化就無法延續,社會無法凝聚,文明更無從談起。
沒有情節是事情,有情節意義的是事件,文明史就是故事史,文明就是我們講故事的方式。
從原始部落的神話傳說,到幼兒三歲時便能開始“講故事”的能力,再到夢境中潛藏的有序因果鏈,種種跡象都表明:敘述不是文化的附屬品,而是人類成為人類的根本標志。
也因為如此,敘述不僅是語言、文學、傳播等學科的研究對象,更是貫穿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領域的核心范疇。通過敘述,人得以確認自我、理解他人、重建經驗并塑造認同。
在信息爆炸與意義碎片化的時代,重新認識和理解敘述,無疑是對我們思維方式與文化認同的一次必要回返。
二、讀出言外之意
文本中的不可靠敘述
在我們面對一段文字、一個故事甚至一部影視作品時,常會下意識地相信講述者說的就是真相。然而敘述學告訴我們,所謂的“說話的人”其實未必可信。
“不可靠敘述”現代敘述理論中最令人著迷也最值得深究的一個概念,它不僅揭示了文本結構的隱秘運作機制,更教會我們如何從語言的表層,讀出那些隱而不宣卻極具力量的言外之意。
敘述學教會我們下意識追問:是基于什么樣的立場?有沒有關鍵信息被掩蓋?有沒有別種可能性?
生活中的“敘述者”常常帶有立場、傾向甚至自我欺騙,敘述學提醒我們,話語背后還有一個隱含的“說話者”,比如,有人滔滔不絕地講“為你好”,實際上是在行道德綁架;某條廣告說“建議你一個月不要瘦超過十斤”,其實是在夸產品神效。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許多“講故事”的方式,比如標題黨、斷章取義、強烈的情緒渲染,其實都在構建一種“操控式敘述”。
·語調與內容不一致;
·低調敘述;
·各部分敘述者態度對比過于明顯;
·敘述者直接說我的話是假的;
·敘述者直接說不顧基本道德;
·敘述者長期扣留關鍵性信息。
我想的可能不告訴你,告訴你的可能不是我想說的。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尋找敘述的不可靠。
當然,這本書也提醒我們,不可靠敘述也可能成為一種激發思考的修辭策略。在這樣的敘述中,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人,而是主動參與意義建構的角色。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中不可靠敘述的經典范例之一。當敘述者稱賈寶玉有“下流癡病”,說他愛看“邪書癖傳”,我們并不會因此就認定賈寶玉是一個墮落之人。
寶黛共讀《西廂記》,圖|影視劇《紅樓夢》。
反而,正是因為整部書中不斷描寫他與林黛玉讀《西廂記》的純真情感,我們才能讀出,這些諷刺不過是“似譎而正”的反話,這是在用“偏見”反襯出一種更高、更復雜的價值立場。
不可靠敘述的終極價值,在于它不僅反轉了一個文本的價值結構,更可能顛覆整個文化傳統。譬如《堂吉訶德》重寫了騎士小說,《狂人日記》開啟了現代中國文學,《白夜行》改寫了偵探敘事的倫理設定……
總而言之,敘述學比許多人想象得更實用、更深刻,它不只是文學修辭的把戲,而是一種對現實、語言、認知的根本反思。它讓我們意識到,在世界的表象之下,總有更復雜的真相等待被穿透。
三、敘述“三界通達”
促使我們想象另一種可能
敘述不僅是講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種穿越世界邊界的能力,只不過大多人只在尋常意義上走近文本,因此沒能夠抵達背后的深意。
大多數敘述既在實在世界,也伸入可能世界乃至于不可能世界。
人類生活在一個被經驗與邏輯所限制的實在世界中,但虛構敘述打破了這一界限。無論是文學、電影還是童話,它們總是在現實之上疊加出可能世界:一個“本可以如此”的世界。
而更激進的想象,則繼續穿透現實、邏輯、常識、分類,抵達“準不可能世界”:那里南瓜會思考,兔子有角,孫悟空能七十二變,格里高利變成甲蟲卻還要焦慮怎么去上班……
卡夫卡《變形記》,圖|視覺中國。
這些故事并非無意義的胡編亂造,而是在現實邊緣試探認知、突破秩序。敘述的力量,恰在于這種“通達”性。它既從現實出發,又不斷探虛、探奇。
這些不合邏輯、違反常識的“世界”,恰恰借助與現實世界的“局部通達”,獲得了真實感、說服力與情感共鳴,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現實世界的局限和可能,理解歷史未竟之路、個人未選之途,甚至探觸人類認知的邊界。
一個文本即便虛構,也必須與實在世界建立某種錨定關系。
因此,敘述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借助語言和想象,對現實世界展開的深層對話。它幫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不是唯一可能存在的樣子,歷史不是唯一被書寫的方式,現實也不是我們思維的終點。
你之前了解過符號學、敘述學嗎?
趙毅衡教授的觀點是否給你什么啟發?
在留言區和書友們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
《敘述學講義》一睹為快
從“聽故事的人”變成
“理解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人”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敘述學講義》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敘述是看清世界的另一雙眼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