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知心大姐”……這些都是受助婦女和兒童對“愛心媽媽”、紅寺堡區柳泉村婦聯主席張文哲的稱呼,每一個稱呼背后,都藏著感人的故事。
今年14歲的靚靚(化名)是張文哲結對幫扶的困境兒童。靚靚爸爸因意外去世,媽媽改嫁,靚靚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第一次去靚靚家時,我就注意到靚靚總是低著頭,小手緊緊攥著衣角,不愛說話。”結對后,張文哲便把看望變成了常態,每周三下午放學后,她總會準時出現在靚靚家:帶去的米面油,會細心地幫爺爺奶奶歸置到廚房,文具和水果則會笑著放到靚靚手里。輔導作業時,她從不因靚靚反應慢而著急,一道數學題講了3遍沒懂,她便換另一種方法再講,邊講邊在草稿紙上畫圖演示,直到孩子點頭說“我懂了”。冬天時,看到靚靚的棉衣袖口磨破了,她會帶著針線坐在炕邊一針一線地縫補,即使針尖偶爾戳到手指,她甩甩手上的血珠,笑著說“沒事”。
在張文哲的悉心關愛下,靚靚不僅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升,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開朗,也學會關心他人了。每當提起張文哲,靚靚都會笑著說:“是‘張媽媽’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一次,得知張文哲生病后,靚靚急忙發短信詢問她身體狀況。“您感冒了,得好好休息,身體最重要。”
在柳泉村,像靚靚這樣被張文哲記掛在心的孩子還有不少,小亞、小輝(化名)兄弟倆的困境也始終牽動著她的心。
“兄弟倆的媽媽因智力殘疾,常在街上情緒失控地罵人、亂扔東西,這讓兩個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張文哲提起時總帶著心疼。為化解隔閡,她常蹲在孩子身邊開導:“媽媽控制不住自己時,心里比誰都難受,她也不想這樣的。可她是生養你們的人呀,試著慢慢理解她好不好?”經過張文哲多次勸說,兄弟倆和母親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緩解,也明白了母親的不容易。除了苦口婆心勸說,張文哲每周都會去兄弟倆家幾次,幫著收拾滿地狼藉的屋子,清洗堆積的臟衣服,甚至帶著孩子一起給媽媽梳頭發、喂飯,在細微處縫補親情的裂縫。
在張文哲的帶領下,一支由25名熱心村民和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愛心媽媽”團隊在柳泉村迅速成長起來,像更多溫暖的光,照亮孩子們的生活。張文哲還竭盡所能和“愛心媽媽”團隊對接包抓單位、各職能部門、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為孩子們爭取物資,籌集衣物、文具等生活和學習必需品。每當有物資到達,她都會在村委會的桌子上一一鋪開,按照孩子的年齡、性別、學習等需求分類。看著孩子們拿到新物資時雀躍的樣子,她的眼里滿是欣慰。張文哲用實際行動做困境兒童成長的引路人、守護人、筑夢人,用母愛般的光芒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
(蔡睿曉/文)
內容來源:華興時報
技術編輯:曾杰
責任編輯:于蕓霞
審核:馬學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