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宛平縣縣長是王冷齋。
當時的北平已經被日軍包圍,東面是投靠了日本的漢奸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東北面是偽滿洲國,東南面是已經被日本人搶占了的豐臺鎮,北面又是依靠日本茍延殘喘的“蒙疆自治政府”。
只有西南面的宛平城、盧溝橋和平漢鐵路仍被中國政府掌握。
晚上10時許,王冷齋接電,據日方說他們的一名演習兵被宛平的華兵捉進城去,他們要進城搜查。
王冷齋趕往談判,已經是7月8日的凌晨兩點。談判當然是沒有意義的,但是被脅迫的王冷齋視死如歸堅持守土有責、寸土不讓,拒絕了日軍進城國軍撤退的要求,想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宛平城,做夢。
駐守盧溝橋前的29軍開始了和侵華日軍的殊死搏斗,日軍攻城,孤城難守。
王冷齋卻被國民黨政府冠上了“談判失利,致使局勢惡化”帽子。
1949年北平勝利解放之后,政府將蝸居在北平某處的王冷齋任命為了北京市文史館館長,為“盧溝橋事變”整理資料。
在新中國成立后,王冷齋時常前往盧溝橋,總要悲憤許久。
王冷齋是福建閩侯人,1914年初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科二期與李宗仁、秦德純、白崇禧等國民黨高級將領是同學。早年從事文化工作,在北平創辦《京津晚報》和遠東通訊社。1937年1月1日,王冷齋臨危受命,出任專員兼宛平縣長。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王冷齋赴東京出庭作證。人證物證俱在,王冷齋因此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在盧溝橋抗戰的緊張日子里,王冷齋以古詩的形式寫下了《盧溝橋紀事五十首》,真實記錄了宛平前線強敵壓境的緊張局面及二十九軍大刀隊威風凜凜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形象。
我抄錄了第十首。
溝橋抗戰紀事詩(其十)
王冷齋
挾持左右盡弓刀,誰識書生膽氣豪。
談笑頭顱拼一擲,馀生早已付鴻毛。
這首詩記錄是王冷齋記錄他們談判的被日本兵拉倒野外,他們手無寸鐵,而一圈都是全副武裝的日本兵,脅迫他下令開城門,讓城內守軍出城。
王冷齋并沒有被當時的景象嚇到,拒絕了日本人的要求。
想想,王冷齋只是一個普通的縣長,當歷史把他推到一個關鍵地位的時候,卻能做出一個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真是不容易。
兩耕齋閑話:閑來喝茶,夢里拈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