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可是出現了不少決定性的戰斗,尤其是三大戰役直接決定了解放戰爭的走向。不過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末期的渡江戰役是最后一場大戰,而解放軍的表現也是相當出色的,既然如此,為啥這場戰爭卻沒有成為三大戰役那種經典,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說實在的,渡江戰役的發生已經是到了解放戰爭末期了,而且這個時候國軍在經歷了三大戰役已經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了,甚至只能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了。不過國軍的想法卻不是真心同我軍談判,而是想要拖住我軍前進的腳步,讓他們在長江的防線部署好之后,就想要以此來威脅我軍。
不過國軍的想法,我黨也察覺到了,在談判協議擬訂好后,國軍卻沒有在上面簽字,這也就使得渡江戰役開始。該戰役得指揮就是粟裕,他的能力相當出色,在指揮部隊作戰的過程中,國軍也意識到了我軍的強大。
就算是國軍已經在長江附近部署了防線,可是我軍攻克防線且將國軍相互之間的聯系給切斷,而這場戰斗我軍也只用不足兩個小時。粟裕指揮的部隊有四個集團軍,而他們在渡過長江之后,就又一次對國軍陣地繼續推進。
要知道國軍在長江附近修筑的防御工事可是耗費了三個月,卻讓解放軍在幾個小時就給破解了。戰役進行到后期的時候,不少國軍將領都沒有什么希望了,所以一些思想發生變化的國軍將士就選擇投靠我軍,從而讓國軍的勢力被削弱,而我軍也能夠在戰役最后取得勝利。
如果就整場戰役來看,渡江戰役不僅規模大,且最后還是完勝的狀態,國軍也沒有任何反擊的能力,可以說直接讓對方崩潰,也沒有了反擊的希望。既然渡江戰役有這么大的作用,可是為啥沒有像三大戰役那樣成為經典的存在?
其實這并不是說渡江戰役沒有三大戰役重要,而是贏得這場戰役我軍是比較輕松的。第一就是兵力方面的對比,雖然這些戰役中解放軍的兵力差不多,可是國軍兵力差距是比較大的。在三大戰役中,人民軍隊是比國軍數量少一些的,可是在渡江戰役中,我軍的兵力近百萬,而國軍當時只有四十五萬,可是這些兵力都是國民黨臨時抓來的,作戰能力根本就沒有辦法同我軍相比。
然后就是戰略方面不同,三大戰役還沒有開始前,國軍是占據著很大優勢的,當時國民黨總兵力是在四百多萬,占領著大城市就有兩百萬之多,因此在這些戰斗中我軍是比較被動,可是最后能夠贏得勝利,就說明我軍的作戰能力強。
可是在渡江戰役的時候,我軍在戰爭中的勢態已經有了轉變,國民黨已經沒有什么主動權,不少城市已經被我軍解放出來,對方也無法進行反擊,根本就沒有了任何希望。所以這場戰役開始的時候,我軍就變得勢不可擋,對方想要壓制我軍根本就不可能。
最后一點就是民心所向,在淮海戰役得時候,國軍還是得到一些百姓的支持,有近六百萬人。可是在渡江戰役后,不少百姓都希望將國民黨給趕走,讓各個地方都解放出來,所以百姓支持我軍就越來越多了。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些條件的發生,讓我軍贏得該戰役的勝利就更容易了,并且渡江戰役還沒有結束,國軍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而與三大戰役相比,這場戰役我軍打的就更容易了,三大戰役在打的時候,不僅難度大,且還沒有太多的優勢,如此一來渡江戰役就算是規模大,最后的戰果豐富,卻也是沒有辦法同三大戰役相比,不過解放軍的威力卻是全面展現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