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的育兒過程,喜怒參半。
好處是把娃養大了,養好了,還帶來了很多的育兒經驗,壞處是把人熬蒼老了。
要說這個過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話,那一定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日俱增,不辭辛勞的把孩子養育好。而父母最重要的是那份成長性思維和情緒穩定的心態,懂邊界感,好情緒,并且保持終身學習,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孩子的行為。
當你用心在做,人心能交換人心,孩子是能感知到安全感和愛的,你的行為思想同樣也能看到孩子真實需求的成長型父母。
身教大于言教,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對方,而是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一句話說得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背景,與不同的父母長大的孩子,就一定會有不同的人格和能量場。
孩子跟爸爸媽媽們最為親近,而父母的自身狀態,比如(情緒,性格,思想,為人處世 ,悟性)等都會影響著孩子。而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會學著父母的一舉一動行為。
很多人會抱怨自己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說句難聽的話,孩子再怎么不好都是自己的問題,都是自己的錯。多反思自己,知道生,就需要知道養知道育,“養育養育,要養就要育。”
每個人孩子天性不一,有些調皮,有些單純乖巧,有些靈活,有些遲鈍,有些天生善良,有些天生一肚子壞水。
針對不同特性的孩子,我們不能用同一種方式方法來使用,而是需要對癥下藥。
育兒的過程難免會有很多的沖突矛盾,雙方的焦慮和挫敗感等。
后會看到孩子情緒不穩定,叛逆,不愛學習,記性差,叫做事推三阻四的。
孩子這些行為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實則背后是我們的問題。
我們可以反思,之前是不是有對孩子大聲吼叫?過度去控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是否一巴掌打到孩子臉上的暴力行為?
如果有,請把過錯全部放到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情緒處理有問題,被不滿足需求的念頭所左右,或固有的思維模式牽著鼻子走。
孩子小,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關心,理解,他們也有小孩子的思想天地,我們更多的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去分析他們的心理訴求。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我們至少整整與他們并肩走18年,我們也和他們一同成長學習,反思,跟上時代步伐和孩子成長的步伐,靈活的去調整教養的方式。
作為孩子父母,父母的穩定情緒對孩子來說,比你給他們買一大堆的玩具和各種興趣補習班還更加受用,更加滋養孩子的心靈,不能本末倒置。
拒絕育兒焦慮,我們不僅要養育好子女,更要提升自己,接納各種熊孩子的不完美,享受這種過程,體會這種修行的過程,慢慢的你會從焦慮走向享受和喜悅。
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看見小孩子玩手機比大人還厲害。你不知道的功能,他比還懂。
很多家長還會跟這個小孩子說,你真棒。這個就很可怕,小孩子還小,沒有辯解思維,還不分清楚是非善惡標準,加上網絡信息10個就有9個假。容易被這些烏煙瘴氣的信息進入他們的思想 ,同時還影響眼睛視力。還有沒事就拿著手機玩一整天的游戲,玩物喪志。
但是話說回來,我家小孩當初就是偷偷拿手機玩游戲, 導致成績下滑嚴重。
我知道玩游戲不好,如果打罵他,不見得有效。所以我就在他玩累了之后,帶他出門散步一會兒,邊走邊聊,是最好和他們傾心的。
后來我才知道,只因考試期間不給同學傳考試答案,被他們的同學所排擠。而玩游戲是為了釋放這種不愉快感。
當然沒有完全不讓他玩游戲,先和他共同制定時間規劃,玩游戲有合理的時間規則,吃飯、學習、睡覺的時候都不能玩。給他建立更多的興趣愛好,比如找他打打羽毛球,籃球。
有時候,我們僅僅只看到的孩子表面的行為問題,而忽視了他背后的情感和社交問題,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和對抗,最后無效管教,吃力不討好的地步。
回頭看自己的育兒過程,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育兒本身,而是“先育己”。當父母的只有把情緒修好了,保持終身學習,提升認知和開放的心態,從不懂到開始練習、再到一路和孩子一同成長,貫穿整個育兒的過程。
只有自身成長了,才有能力和資格把下一代養育好,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和諧、更加包容、更加有支撐力的成長環境,才能在育兒的挑戰與喜悅當中收獲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