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份報告,直接打臉美國國防部——砸了接近萬億美元的2025年軍費預算,結果發現連烏克蘭戰場的炮彈供應都搞不定,更別說同時應對中俄兩個大國。
最諷刺的是什么?美國軍工復合體九個關鍵領域里,中國供應商占比接近10%,導彈防御系統這種命門部門,每10個零件就有1個貼著"中國制造"。說好的脫鉤斷鏈?現在五角大樓的采購清單簡直是在給中國變相輸血。
看看俄羅斯怎么玩工業動員的——開戰三年火炮產量翻五倍,中國更狠,每年2360億美元的軍費像下餃子一樣爆軍艦。
反觀美國,洛馬、雷神這些巨頭壟斷了77%海軍訂單,結果產能拉胯到連F-35交貨都拖期。問題就出在這套"華爾街式"的軍工模式:為了股東利益拼命合并裁員,產業鏈瘦成皮包骨,關鍵時刻想擴產?車間早搬去墨西哥了。
更魔幻的是,美國核能領域7.8%的供應商是中國的,數量還比英國日本多出一截,這哪是脫鉤,根本是拿中國當備胎庫。
供應鏈危機背后藏著兩個致命邏輯。
第一是"偽全球化"陷阱:過去三十年美國軍工巨頭為了壓成本,把二級三級供應商全外包到中國,現在想撤?光導彈用的稀土永磁體就卡脖子——全球90%的加工產能在中國。
第二是創新惰性:中國在核能、航天領域專利數量吊打美國四倍,五角大樓卻把73%空軍訂單喂給同一批老牌承包商,這種"養老院式"競爭能逼出什么黑科技?
短期解藥只能三管齊下:馬上建戰時彈藥儲備(但倉庫可能還得買中國貨架),拉印度越南搞替代供應鏈(質量先不提),再逼著洛馬波音簽產能對賭協議。
長期看必須動既得利益蛋糕——拆分軍工巨頭?國會山游說集團第一個跳腳;搞軍民融合?硅谷才懶得接國防部的慢單子。
現在最慌的其實是美軍前線指揮官。俄烏戰場每天打七千發炮彈,臺海真要開戰怕是得翻十倍。但美國155毫米炮彈月產能才三萬發,中國是這個數的二十倍。更誅心的是,中國供應商要是突然斷供,美國導彈工廠可能連包裝箱都湊不齊。
說到底,大國競爭拼的是工業韌性。中國用舉國體制+市場野性催生出全球最瘋的產能,俄羅斯靠戰時經濟強行續命,而美國卡在自由市場和國家安全間的灰色地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