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同學在朋友圈曬出學士服、畢業證和厚厚一疊榮譽證書時,她代表的不僅是一次學業終點的歡慶,更是家政學專業一次前所未有的身份宣告。作為浙江省首個家政學本科專業的首屆畢業生,她和同學們三分之一投身康養,三分之一進入托育,其余人成為培訓師或家庭健康管理創業者——他們被行業“一搶而空”,成為市場渴求的稀缺人才。
長久以來,“家政”二字似乎總與“門檻低”、“伺候人”的刻板標簽捆綁,被粗暴簡化為“保姆專業”。但現代家政學的內核,早已超越傳統樊籬——它本質上是一門融合專業技能與人文關懷的社會科學,正日益成長為關乎千家萬戶福祉的“幸福產業”。
陳舊觀念之下,家政行業早已悄然進化,高學歷人才涌入正重塑其筋骨。
市場對高素質家政人才的渴求,已非“缺口”二字能輕易概括,它更像一場無聲的“素質荒”。國家發展改革委去年底披露的數據觸目驚心:家政用工缺口竟已超過2000萬,其中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專業人才尤為短缺。
當80后、90后成為家政服務消費主力,他們需求已從“洗衣做飯”躍升為“科學育兒”、“老年照護”、“家庭健康管理”等多重復雜場景疊加。面對消費者日益“挑剔”的要求,家政行業正經歷從傳統勞務型向現代服務型加速轉型的陣痛與新生。
市場“搶人”的激烈場面,正是對陳舊職業偏見最響亮的回擊。
職業選擇的核心本應是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契合,而非學歷與崗位的機械對應。如今家政行業專業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質人才,形成良性循環。2019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已提出每個省份至少1所本科高校開設家政專業。如今本科遠非終點——2021年河北師范大學設立全國首個獨立家政學碩士學位授權點,隨后江蘇、吉林等地高校紛紛跟進。
當行業開始為專業學位設置講臺時,偏見就該走下講臺了。
家政人才的供需矛盾,亦倒逼教育體系與行業需求深度融合。在多地職校,“理論學習+實操訓練”一體化培養模式已成標配,確保畢業生“上崗即上手”。產教融合正重塑行業生態,讓各方不斷刷新期待。
陸同學們被“一搶而空”的盛況,是市場對專業人才的迫切呼喚,更是社會職業觀念進步的微小而清晰的一步。這個為千萬家庭輸送溫暖與安心的行業,其發展空間廣闊而富有尊嚴。
一個為幸福服務的專業,不該在偏見中負重前行。當2000萬缺口在無聲吶喊,我們是否也該打破心中那面刻板印象的墻?家政行業的新生,需要高素質人才注入活力,更需要社會目光的真誠“平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