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表妹發消息哭喪著臉:“哥,我這學期選了門‘新媒體運營’,老師上課就念 PPT,案例還是 2015年的‘微信公眾號紅利期’,舉例的公眾號都被封,截圖的數據都是十年前的。我問現在短視頻怎么運營,他說‘那些都是旁門左道’…… 這學上得有啥意義啊?”
我盯著屏幕突然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 —— 市場營銷課老師用著 2015 年的 PPT 講 “4P 理論”,編程課教的軟件早被行業淘汰,社團團建比干活多,期末靠熬夜把劃重點的內容背下來。
這不是某所學校的問題,是大部分大學的真相:課堂學不到真東西,社團練不出真本事,能靠的只有自己瞎摸索。
一、大學課堂:從 “傳道授業” 變成 “集體劃水”
有個扎心的調查:超過 80% 的大學生認為 “水課” 占了課程表的一半以上。這些課到底有多 “水”?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
老師的 PPT 比你年齡還大。
天體物理課上,PPT 寫著 “木星有 61 顆衛星”,但實際早更新到 92 顆;工科生被要求用 2008 年的軟件做作業,電腦系統得調回 XP 才能運行;廣告學專業還在學報紙排版,而行業里 AI 已經能自動生成短視頻腳本。有學生吐槽:“老師念 PPT 的語速,比我翻教材還慢,我為啥不自己看?”
上課變成 “故事會” 或 “學生匯報大會”。
某文學精讀課,老師用大部分的時間講自己 “當年下鄉插隊的故事”,涉及課文就念原文,遇到難的段落一句 “大家自己體會” 就帶過。
還有老師打著 “翻轉課堂” 的幌子,自己只講 20 分鐘,剩下時間全讓學生上臺匯報 ——本科生連專業基礎都沒打牢,匯報內容全靠百度拼湊,最后整堂課變成 “大型復制粘貼現場”。
課程內容和職場嚴重脫節。
化工專業學生學的計算軟件,工業界早淘汰了;市場營銷課還在背 “新媒體定義”,而現實中 AI 營銷工具已能自動寫爆款文案;甚至有文案課被老師改成 “詩歌創作課”,一學期沒碰過教材,期末考讓寫律詩 —— 這哪是上課,分明是 “誤人子弟”。
學生不是傻子。
大一還會為 “聽不懂” 焦慮,懷疑自己能力不行;到了大二大三,超過 5 分鐘沒聽懂就開始干自己的事:刷 B 站、寫實習報告、甚至備考雅思。
就像有個學生說的:“與其被老師 PUA‘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不如把時間花在能真正學到東西的地方。”
二、社團和實踐:看似熱鬧,實則 “形式主義重災區”
很多人以為 “課堂學不到,社團總能練本事”,但現實更殘酷。
新媒體社團的小明,大一一年只排到兩次推文任務,還都是學長學姐手把手幫著弄,自己連秀米怎么導入公眾號都沒搞明白。
社團活動不是 “團建聚餐” 就是 “開無意義的會”,美其名曰 “培養團隊精神”,最后簡歷上寫著 “負責公眾號運營”,實際連個 100 粉的賬號都沒獨立做過。
工科的學弟更慘。專業開了編程課,老師只教理論不教實操,考試靠死記硬背能過,但面試時讓寫段程序直接懵。
他羨慕那些有實習經歷的同學:“早知道課堂學不到真東西,當初就該早點去實習,哪怕端茶倒水也比在教室劃水強。”
為啥會這樣?社團為了 “湊人數”“混履歷”,把 “形式” 當 “內容”;課堂上老師重科研輕教學 —— 評職稱看論文不看教學質量,自然沒動力更新課程。
最后學生發現:課堂學的用不上,有用的得自己摸索。
三、學生的 “自救指南”:B 站成了 “第二課堂”
大學真正的 “學習”,往往發生在課堂之外。
計算機系的同學,課本沒看懂的知識,上 B 站搜 “宋浩老師”,30 分鐘就能搞懂高數難點;學設計的女生,老師課上只教 “套模板”,她自己在小紅書跟著博主練 PS,半年后接商單賺了學費;還有學市場營銷的,老師講的 “4P 理論” 太陳舊,她自己運營小紅書賬號,從 0 做到 1 萬粉,總結出的 “爆款邏輯” 比課本實用 10 倍。
就像有個二本學生說的:“大學四年,我真正學會的東西 —— 做 PPT 的技巧、寫簡歷的方法,全是自己逼自己學的,課堂上沒教過一句。”
社團也是同理。
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往往是那些 “不混履歷” 的自發組織:幾個同學組隊做自媒體,為了漲粉研究算法;一群編程愛好者搞 “黑客松”,48 小時內完成一個小程序開發。這些經歷沒人給學分,但比任何社團獎狀都管用。
四、大學的意義,從來不是 “課堂教你什么”
有人說 “既然大學學不到東西,不如直接去工作”,但其實不對。大學真正的價值,是給了你 “試錯和自學的時間”。
你可以用四年時間,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喜歡英語就泡圖書館背單詞,想做運營就去實習,對編程感興趣就自學 Python—— 這些都不需要老師教,需要的是你主動跳出 “課堂劃水” 的舒適區。
就像那位在社團沒學到東西的小明,后來自己做了個校園探店賬號,一年漲粉 5 萬,畢業直接被 MCN 機構挖走;還有那個吐槽 “化工課學淘汰軟件” 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工廠實習,跟著師傅學最新的生產流程,最后成了企業的 “技術骨干”。
大學的真相就是:課堂可能幫不了你,但你可以利用大學的資源幫自己。
圖書館的書、免費的公開課、志同道合的同學、試錯成本極低的時間 —— 這些才是大學真正的 “寶藏”,就看你會不會挖。
最后想說:如果你現在覺得 “大學學不到東西”,別焦慮,這不是你的問題。
但也別躺平 ——畢竟,四年后用人單位不會看你 “課堂聽了多少課”,只會看你 “到底會做什么”。
與其抱怨老師劃水,不如把手機從 “刷短視頻” 換成 “學技能”,把 “吐槽水課” 的時間用來搞實踐。
畢竟,真正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在課堂上被動等待,而是在課堂之外主動出擊。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