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科技和續航齊飛,但重量這件事可能得車企重視一下了?
不久前,知名財經作家、ET9車主吳曉波帶領上百位企業家參觀蔚來合肥先進制造二橋工廠,蔚來董事長李斌親自接待和講解,順帶開了一場直播。
聊起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問題時,李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要做長續航,加大電池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他舉了一個例子:智能手機想要做到好幾天的續航并不難,把電池做大就行,但手機也會變得很重。
他還表示,自己說服不了自己這樣干(指加大電池換續航)。
(圖片來自蔚來)
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容量的確是越做越大了,但同時車輛本身也會變得更重,給道路、底盤支撐體系帶來考驗。李斌在直播間的這一番話,可能是對新能源車現狀的一種反思,也是對行業的一種提醒?
大電池新能源車是“馬路殺手”?
李斌的這番話不能說毫無道理。
英國汽車雜志《Autocar》曾分析了2016年到2023年期間的道路測試數據,發現2023年測試的電動車型平均重量為1991千克,而燃油車的平均重量為1897千克,兩者相差100千克。奔馳最新的CLA EV電動車,整車整備質量為2135公斤,比在歐洲銷售的S450 4MATIC更重,這還是兩款級別完全不一樣的車型。
以蔚來自家品牌的車型為例,最輕的ET5(75度電版本)整備質量達到2165千克,最重的ET9(100度電)重量來到2700千克,后者逼近了勞斯萊斯庫里南(參數丨圖片)的整備質量(2750千克)。
(圖片來自蔚來)
新能源汽車的科技屬性和能耗經濟性得到市場認可和歡迎,但出于驅動、計算等用電需求,均內置了一塊大容量的動力電池。
粗略來說,能量密度在150-300Wh/kg的三元鋰和磷酸鐵鋰電池,要滿足500公里以上的續航需求,一般需要60-100kWh電池,對應的電池組重量約200-600公斤,還沒算上保護動力電池所需要的護板,以及強度更高的車身結構等,動力總成變重,周邊的零部件的重量也有可能會隨之增加。
作為對比,常見的燃油車的油箱容納50-70升汽油,重量約35-50公斤,算上發動機、變速箱等驅動器件(200-300公斤),也要比電動車更輕。
另外,像方程豹豹5、方程豹豹8、騰勢N9、仰望U8等混合動力車型,因為配備了許多高級裝備,機械配置也比一般的車型更好,即便是電池包較小的混合動力車型,整備質量也來到了2900千克-3500千克左右。
(圖片來自騰勢)
站在李斌發表的觀點去看,新能源車普遍要比燃油車更重,保有量變大之后,這些動輒2-3噸的新能源車會給道路帶來挑戰。他還舉例,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都有對應的重量稅,車重越大,稅費也會越高。
中國并非蔚來的唯一市場,國外對于車重的敏感,李斌對新能源車的擔憂有他的道理,減重對于新能源車而言也是一項繞不開的話題。但實際上,新能源車對馬路的“破壞”程度不能只看重量一個指標,還要看設計軸重。
國內城市道路和公路對小汽車的設計軸重通常按單軸1.5-2噸考慮,新能源乘用車普遍單軸重在1-1.3噸左右,還是在道路設計的安全范圍之內,比起長年累月造成的自然老化和長期使用帶來的道路磨損,車重對道路的“破壞”微乎其微。
按照李斌的說法,真正可能對道路造成影響的,應該是新能源商用車,尤其是電動重卡、電動渣土車一類,電耗需求往往遠高于新能源乘用車,也就會“背負”更大容量的動力電池和更大的電機。某款42噸重的電動渣土車,光是電池組就重達8噸。
所以,新能源汽車因變重對道路造成破壞這件事情還得分情況來談,客觀來說,新能源汽車的整備質量普遍比燃油車重,但乘用車遠沒達到影響道路的地步,比起乘用車,商用車在重量控制這一塊,更需要車企重視。
李斌變相給換電“打廣告”?
正如李斌所提到的那樣,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都有自己的重量稅。不過,雖然都叫“重量稅”,但不同國家收取重量稅的目的和意義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愛爾蘭曾計劃過引入基于車輛整備質量的稅收,來填補每年15億歐元的財政缺口,以此獲取道路維護的資金,又能通過稅負差異吸引消費者換購更輕、更節能的車。
而日本的重量稅相對復雜一些,早期以車重為核心,后續逐步引入排放等綜合因素。2025年,重量稅又一次改革,與WLTC燃效標準綁定,沒能達標的車會加征稅收,效率更高的車型則減免。
(圖片來自坦克SUV)
總體而言,海外對汽車的重量稅原因,主要是通過一定的稅收門檻去倒逼汽車行業升級,比如用高強度鋼、鋁合金等輕量化材料,或者是提升動力效率、降低排放等。
又或者是通過稅收的方式,將車輛重量和環境、基礎設施綁定起來,變成一種施加給車企或消費者的直接成本。但在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激烈,完全用不上這樣的稅收去倒逼車企進步。
不為了單車輛的長續航去無腦堆大電池,可能這才是李斌本身的想法,他呼吁行業不要只關注短期局部成本,應該重視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李斌還指出,當前電動汽車的電池壽命普遍為8年,而車輛的使用周期往往超過十年,因此如何解決電池老化問題成為行業關鍵。言下之意,李斌大概還是想通過暗示的形式推銷換電的正確性,用換電和充電的方式,來實現某種意義上的“長續航”。
不過就目前來看,汽車行業不跟進換電也不是沒有理由,一方面是重資產,投入過大,不利于車輛底盤厚度控制,同時換電也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標準,目前為止各家的汽車換電方案都做不到電池的互通和互認。
(圖片來自樂道)
拋開換電來討論,新能源汽車輕量化仍有它的積極意義,不是為了幫馬路“減負”,只是單純地為車輛能耗考慮。
網友和電車通的看法是一樣的,認為大電池和長續航算得上一種“死循環”,其表現就是,為了延長續航加大電池,但加大電池的重量又會增加整車能耗,于是又再加大電池......
一些朋友也認為,車企把新能源汽車做得太重,先不說對公路和環境怎么樣,也不管能耗做得好不好,太重的汽車無法停放在立體機械車庫上,有的時候連停車也不方便。
但說到底,新能源汽車減重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電池,目前的鋰電體系邊際效應開始顯現,能量密度、充放電性能和材料都已經逐漸逼近瓶頸。
而固態電池不一樣,它不需要復雜的殼體、隔膜、防爆閥等材料,整包電池減重效果比較明顯,相比鋰電池,固態電池預計可以再減少10-15%的電池包非活性部件。
同時,電池減重也能帶動散熱系統等零部件的連鎖減重,理想情況下能夠實現5-15%的整車減重。又不想換電,還想減重,可能就是李斌還沒提到的固態電池了。
其實,不用李斌特地站出來強調,新能源汽車的減重工作早就有車企在做,如大名鼎鼎的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整備質量均不超過2000千克。
省下來的重量換來了更低的能耗,不需要太大的電池也能做到盡可能長的續航。當然,你也可以說是特斯拉“毛坯房”,功能性本就不豐富,不重也是正常。
回到李斌的言論上,就這么直白去理解的話,肯定是有些抽象的,新能源汽車減重的核心并不在減少道路破壞上,這跟乘用車也沒什么關系。
(圖片來自樂道)
距離2025Q4還有不到兩個季度,按照蔚來的承諾,今年Q4就要實現盈利,但根據公司歷年財報,蔚來目前的虧損缺口已經達到1000億元。盡管李斌回應說蔚來的資產負債表都是“干凈”的,但給人的信心并不是很充足。
比起評論“新能源車壓馬路到底破壞力大不大”,電車通還是希望蔚來以及下面的品牌能支棱起來,接下來樂道旗艦L90,可不要再像L60一樣碰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