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雪
濟南一家汽車維修廠的王師傅盯著那臺鎖死的電池包嘆了口氣:“車企把車賣給了用戶,卻把鑰匙攥在自己手里。”近期,上海兩名維修工因私自解鎖新能源車電池管理系統(tǒng),被法院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的消息一度引起行業(yè)震動,而此判例背后,是大批新能源車主面臨的維修困境。
記者上網搜索,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高,已成為車主的普遍痛點,他們正陷入"買得起修不起"的困境:
某新勢力品牌車型激光雷達單顆維修報價1.9萬元,相當于傳統(tǒng)車燈價格的20倍,更有甚者某車型換電池費用達19.9萬元,遠超車輛殘值。其次,在車企"配件壟斷+技術封鎖"模式下,三電系統(tǒng)維修需主機廠云端授權比例達70%,車企通過車載系統(tǒng)遠程控制維修權限,第三方無法觸達核心數(shù)據;同時,原廠配件流通率不足30%,第三方市場長期缺貨,車主被迫選擇高價官方渠道。然而,選擇非授權渠道維修卻可能觸發(fā)“脫保”條款,部分車企甚至以“私自改裝”為由拒保,"脫保"條款概率超85%......除此之外,售后網點少、配件供應慢,車主等待電池包更換時間長,嚴重影響出行等問題愈發(fā)明顯。據中國汽車維修行業(yè)協(xié)會統(tǒng)計,新能源車主年均維修支出較燃油車高65%,其中三電系統(tǒng)維修占比超70%。“換一塊電池包要12萬,都夠買輛新車了!”濟南車主李先生抱怨道。
山東車主陳先生向記者展示維修單:更換碰撞受損的電池模組花費7.2萬元,"保險費上漲30%,明年可能被拒保"。據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2023年報告顯示,新能源汽車維修保養(yǎng)投訴量同比增長127%,其中“維修成本高”“脫保糾紛”占比超60%。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40萬家傳統(tǒng)汽修店中,僅5%(約2萬家)具備新能源維修資質,且多集中于一二線城市。
"上周拒修了3臺電池故障車,解碼設備顯示'未經授權操作'"。某汽修連鎖技術總監(jiān)張工無奈坦言。
記者走訪濟南多家汽修廠還了解到,因車企未開放BMS協(xié)議,第三方診斷設備形同虛設;高壓電操作需持證上崗,全國僅24.2%維修工具備資質。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壁壘仍然高聳的同時還伴隨著法律風險——2024年上海兩名維修工因解鎖電池包被判“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一度引發(fā)汽修行業(yè)寒蟬效應。
“我們不怕學習新技術,怕的是車企把門鎖死。”山東某汽修廠主管魏先生的話,道出了第三方維修群體的心聲。“我們不是要搶車企的飯碗,而是想讓車主修得起車!”
與此同時,部分車企已開始有所行動,試點“授權第三方維修”,如比亞迪允許持證第三方修車后通過APP報備,不影響質保。
“我們希望車企可以借鑒歐盟《汽車可維修法案》,公開基礎維修協(xié)議與故障代碼,允許第三方在安全范圍內參與競爭;其次,建立合規(guī)的第三方配件供應體系,打破原廠壟斷。同時,建議將維修經濟性納入新車準入審查,對壟斷配件流通、限制第三方維修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此外還應推動建立國家新能源維修技術標準,明確‘合理維修’邊界,降低法律風險,避免‘一刀切’拒保。”汽車行業(yè)專家郭健(化名)如是說。
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不應是制造“技術囚徒”,而是讓科技服務于人。當政策利劍出鞘、市場力量覺醒,車企唯有放下“數(shù)據霸權”,與第三方維修廠共建開放生態(tài),才能讓車主真正成為自己愛車的主人。畢竟,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從來不是一家獨大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共贏的交響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圖片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