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偉達”終于踏上IPO之路。
去年11月13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國產GPU明星獨角獸摩爾線程已經啟動上市輔導。今年6月30日,摩爾線程的科創板IPO申請獲得受理。
這意味著,剛剛在今年6月躋身《2025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212名的摩爾線程或將成為“國產GPU第一股”。
圖片來源:摩爾線程
“中國英偉達”的星火之路
摩爾線程與英偉達淵源頗深。
摩爾線程的創始人張建中曾在英偉達工作長達14年,時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曾是黃仁勛的左膀右臂。
2006年至2020年,他將英偉達在中國GPU市場的份額從不足50%拉升至80%以上,其團隊打造的CUDA生態,被業內稱為AI時代的技術基石。
轉折發生在2018年。美國對華芯片制裁驟然升級,中興通訊、華為等企業陸續被列入“實體清單”,高端GPU斷供的陰影籠罩在中國科技產業上空。張建中開始意識到,中國必須有自己的GPU。2020年,他放棄了硅谷的千萬年薪,毅然回到北京,創辦了摩爾線程。
摩爾線程創始人 張建中 圖片來源:摩爾線程
在北京海淀區一間簡陋辦公室里,他集結了近百名來自前英偉達、AMD、英特爾、微軟等知名企業的海歸技術骨干,迅速搭建團隊埋頭鉆研,每天工作15個小時。
在張建中的帶領下,他們在短短幾個月內,便成功研發出了中國首顆全功能GPU芯片“蘇堤”。2022年11月發布的MTT S80顯卡,更是打破了國產游戲顯卡的空白,現可支持《黑神話:悟空》《原神》等熱門游戲。
美國的打壓變本加厲。2023年10月,摩爾線程被列入“實體清單”,臺積電也斷供高端制程代工。
然而,這些制裁反而加快了張建中突圍的步伐。
為了打破CUDA壟斷,張建中帶領團隊自主研發MUSA架構并搭建生態。2023年底,摩爾線程發布首個全國產千卡千億模型訓練平臺夸娥,并于一年之內升級至萬卡規模。這標志著國產AI算力基礎設施的又一重大進展,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速。
此外,摩爾線程在AI領域的布局極具前瞻性。在DeepSeek、通義千問QwQ-32B和Qwen3、騰訊混元-A13B等模型的發布當日,均成功實現其在全功能GPU的深度適配與高效支持。
截至2025年2月,摩爾線程累計獲得470項專利,覆蓋GPU架構、AI加速等核心領域,數量居國產GPU企業之首。
資本與產業生態的雙重加持
近年來,摩爾線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營業收入快速增長。
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1.16億元、13.34億元、13.59億元,同期營業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分別為4608.83萬元、1.24億元、4.38億元,三年間營收規模增長近十倍。
摩爾線程快速發展,離不開眾多的投資機構和產業生態伙伴的支持。
公司獲得了一眾投資機構的認可,投資方陣容十分豪華。成立僅一百天時,他們便獲得了數十億元融資。成立至今,摩爾線程共經歷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深創投、紀源資本、五源資本、招商局創投、騰訊、字節跳動、聯想創投、小馬智行、海松資本、洪泰基金、厚雪資本、策源資本、中國移動、中關村科學城等。
除資本助力外,張建中帶領摩爾線程持續深化產業生態布局。通過與地方政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戰略合作,摩爾線程已構建起覆蓋全國的產業網絡。“在中國,幾乎各個不同的操作系統用戶、CPU、整機,以及應用的合作伙伴,都在大力支持。”張建中透露。
摩爾線程打造的萬卡智算集群項目已成功落地青海、廣西等多個省份,為人工智能、科學計算等領域提供算力支撐。
作為圖形處理與并行計算的核心組件,GPU的技術持續創新是推動相關行業發展的關鍵。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GPU性能的要求不斷提升,未來GPU將朝著更高運算速度、更優能效比和更強穩定性的方向迭代,以滿足更廣泛的市場需求。
圖片來源:摩爾線程
國產GPU的國際突圍戰
從市場環境看,國產GPU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演進,使得作為關鍵算力芯片的GPU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2020至2024年,中國GPU市場規模從384.77億元快速擴張至1638.17億元;預計到2029年,全球GPU市場規模將達到36119.74億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3635.78億元,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預計從2024年的30.8%提升至2029年的37.8%。
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的變化也為國產GPU企業創造了市場空間。近年來,美國對GPU等高性能芯片的出口管制不斷升級,倒逼國內市場需求向本土企業轉移。2024年,中國本土AI芯片品牌滲透率已達約30%,出貨量達到82萬張,相較2023年15%的國產品牌滲透率,呈現出顯著提升趨勢。
然而,國產GPU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多重挑戰。盡管國產勢力崛起勢頭強勁,但與國際巨頭英偉達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6月25日,英偉達總市值高達3.77萬億美元,超越微軟,再次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企業。
此外,英偉達預計將在10月份實現下一代Blackwell芯片的全面生產,單機架性能將提升高達30倍,持續刷新算力天花板。
與此同時,全球科技巨頭的GPU“囤貨”熱情高漲:Meta計劃年底前部署35萬塊H100芯片;馬斯克為xAI緊急追加10萬塊芯片訂單;沙特宣布投資400億美元打造基于英偉達GPU的超級計算集群。
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英偉達的增長潛力遠未到達頂點。
對于國產GPU企業而言,如何在技術突破與市場拓展中實現突圍,仍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命題。
客觀來看,國產GPU“四小龍”之一摩爾線程與英偉達等國際巨頭相比,在綜合研發實力、核心技術積累、產品客戶生態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摩爾線程能否借助上市融資快速縮小與英偉達的差距,是值得持續關注的命題。這絕非易事,正如張建中所言,“不要做容易的事,要做困難的事,越難做的事情做好了,才有競爭力”。畢竟,英偉達在橫空出世之前,也曾長期不被看好,在歷經幾十年的厚積薄發后,終成AI計算領域的霸主。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