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信陽市平橋區甘岸街道徐堂村的螞蚱養殖大棚內,一臺載滿新鮮飼草的電動滑軌車正緩緩移動,62歲的村民王道友站在車上,手臂輕揚,不時將青翠的飼草均勻地撒向地面,在一片“沙沙沙”的撲騰聲中,一群螞蚱蜂擁而至,搶食飼草。
2022年,在外打工的王道友偶然捕捉到螞蚱養殖的商機,便專程前往河北、山東等地學習養殖技術。學成歸來后,在甘岸街道辦事處和徐堂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承包了1600平方米的大棚,正式開啟了他的“螞蚱致富經”。
“螞蚱現在正經歷最后一次蛻皮,也叫‘羽化’,之后的成蟲就能飛了。”指著大棚里躍動的蟲群,王道友熟練地講述著它們的成長密碼,“一顆卵到成蟲,需經歷四次蛻皮。羽化后交配產卵,當成蟲達到‘公黃母白’特征時,就到了最佳捕獲期。”王道友口中的主角,正是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東亞飛蝗。
如今,王道友的養殖技術愈發成熟。“從3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一年可收獲4茬螞蚱,每茬的產量可以達到2000多斤。”他算起了經濟賬,“南陽、周口等地的企業以每斤15元的價格收購優質成蟲,一年下來收益可以達到15萬元。”
嘗到甜頭的王道友對未來信心滿滿:“計劃明年把養殖規模再擴大一倍。”他堅信,憑借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這些充滿活力的“跳躍”力量,一定能讓自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