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正是炎炎夏日。酷暑之下,或許是希望和平鴿能帶來清風慰藉,7月3日,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在北京盛大開幕。與往年不同,在今年的世界和平論壇上,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唱了回主角。
78歲的鳩山由紀夫站在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的講臺上,面對各國政要與學者,發出了一句振聾發聵的宣言:“特朗普霸道式的美國執政風格可能長期延續,日本等東亞國家必須擺脫對美八十年依賴,增強戰略自主性,同中韓合作。”
鳩山由紀夫的話無異于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會場內外激起層層波瀾。要知道,自1945年日本戰敗后,美國就一手主導了戰后日本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改造,日本在軍事、外交、內政上從屬美國已經長達八十余年!時至今日,美國在日本沖繩、橫須賀等地還設有軍事基地,駐扎著52852名美軍,儼然是拿日本當“殖民地”一般看待。
如今,鳩山由紀夫這位曾執掌日本政壇的老人,大談要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轉而和中國、韓國緊密聯系,互相合作,無異于是在公開挑戰日本戰后80年的外交基石。
作為自幼受美國影響成長起來的一代政客,鳩山由紀夫為何敢于公然挑戰美國權威呢?他的發言又是否意在傳遞出日本當局的態度?
一、美國變心
其實,鳩山由紀夫之所以在世界和平論壇大會上發聲反美,主要原因正在于他對當前特朗普政府的失望……
“特朗普第二任期仍有三年半,但2028年后‘特朗普式的美國’執政風格仍可能延續。”鳩山由紀夫在論壇發言中冷靜地分析了美國政治走向。他敏銳地觀察到,近幾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都受到“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的影響,事到如今,美國政治生態已發生根本轉變,美國已越來越走向利己主義、單邊主義,甚至可以說是連演都不演了。
“美國變了,日本也必須變。”鳩山由紀夫這句簡潔有力的表述迅速成為論壇上的焦點語錄。在私下交流中,他進一步闡釋了其中深意:“如果日本改變了,不怪日本,是美國先變了心。”
鳩山由紀夫毫不避諱地指出,特朗普提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本質上是美國自己承認其曾經霸主地位已不復存在的信號。不得不說,鳩山由紀夫的這一判斷倒是鞭辟入里。如今,美國妄圖“復興霸業”,免不了向世界各國,尤其是自身盟友吸血施壓。
對于日本而言,特朗普不僅要求提高駐日美軍費用分攤,還承受美國加征關稅的經濟負擔,壓力之重,可想而知。
現實的經濟壓力讓日本不得不重新思考戰略方向。美國對日本提出的關稅條件極為苛刻——不僅要求日本大幅增加對美汽車和大米進口,還拒絕取消對日本汽車的高額關稅。
“若按特朗普的方案執行,日本經濟將遭受更大打擊。”鳩山由紀夫在論壇期間的一次閉門會議中警告道。在鳩山看來,岸田政府此前下臺的重要原因就是經濟低迷,如果現任領導層不想重蹈覆轍,絕不能全盤接受美國的苛刻條件。
二、重投中韓
面對“特朗普式的美國”帶來的挑戰,鳩山由紀夫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案:日本必須擺脫對美依賴,增強戰略自主性。他特別強調,日本應當加強與東亞各國的合作,尤其是中日韓三國的合作。
在鳩山由紀夫看來,日本政府需要在外交上進行戰略調整,與中韓兩國緊密合作,如此一來,一方面可借助中國與韓國市場彌補美貿易摩擦的損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為與美國博弈的籌碼。
早在今年5月接受專訪時,鳩山就提出了明確的合作路徑:“從書法到人工智能,中日韓可以開辟一條‘三贏’的未來合作之路。”
總體來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日韓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24%。就近而言,在2025年一季度,中日貿易額更是實現了逆勢增長8.3%,汽車零部件對華出口創歷史新高。為了經濟發展,今年3月底,三國經貿部門已一致同意就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行討論。
鳩山由紀夫認為:“從長遠看,中日韓自貿協定將促進區域內互利共贏。三國間自由貿易體系若能進一步完善,將為整個東亞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鳩山由紀夫倡導的東亞合作共贏并非一時興起,而是貫穿其政治生涯的理念。2009年10月,剛就任首相不到一個月的鳩山由紀夫在專訪中明確表示:“日中兩國應超越彼此間的差異,不僅在兩國關系上,而且在地區和全球性課題上共同努力,繼續構筑相互信賴關系。”
2017年11月,鳩山在“從都國際論壇”上更進一步,公開呼吁日本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他認為:“盡管由于歷史原因,日韓兩國二戰以來與美國的合作更為密切,但借助‘一帶一路’推動日中韓之間的現階段合作同樣重要。”
關于中日韓三國合作,實在不免令人聯想到二戰時期,日本政府曾妄想建立的“大東亞共榮圈”。
彼時的日本,就想集結中日韓三國之力,只不過那時,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完全是服務于日本的野望,中國和韓國都只是屈從于日本的仆從國,沒有任何獨立自主的地位。現今,中日韓經濟總量占全球24%,中國在其中更是占據主導地位,形勢同過去已經大有不同,早就不是日本方面想怎樣就怎樣的時代了……
三、歷史問題
日本如今想要和中、韓兩國稱兄道弟,歷史問題注定難以回避。要知道,日本在上世紀的侵略殖民給中、韓兩國帶來了沉痛的災難。韓國被舉國殖民三十五年之久,中國為反抗日本侵略更是付出了三千五百萬軍民犧牲的慘痛代價,國仇家恨,豈能說沒有就沒有?
對于歷史遺留問題,鳩山由紀夫在回答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提問時表示:日本必須對自己的侵略歷史持續保持歉意。
鳩山由紀夫強調,日本必須正確對待歷史問題。這位前首相指出:
"作為曾經的侵略國,日本不能簡單地以'已經賠償過了'為由要求受害國民眾原諒。"
鳩山由紀夫特別提到,在中國、韓國等曾遭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國家,只有當民眾真正發自內心地表示"我們理解了,不再需要道歉"時,日本才能停止反省。在此之前,日本社會必須始終保持真誠的懺悔之心。
但是,日本國內對此意見顯然并不統一。日本1910年通過《日韓合并條約》吞并朝鮮半島,強制推行“皇民化”政策,包括強迫朝鮮人改用日式姓名、強征勞工慰安婦等。可至今,日本仍堅稱該條約“合法有效”,而韓國社會普遍視其為無效的強迫條約,要求徹底否定。
2015年安倍晉三甚至稱條約“符合國際法”,引發韓國民眾大規模抗議。不僅如此,日本右翼分子,隔三差五就公開參拜靖國神社里的日本戰犯,簡直是對中國人的挑釁!
日本想要和中韓緊密合作,歷史遺留問題將會是一大阻礙。日本必須牢記慘痛記憶和歷史教訓,真誠地向中韓兩國人民懺悔道歉,否則東亞三國絕無可能走出歷史的泥沼,重建東亞一體化共贏體系。
無獨有偶,日本現任首相石破茂對美國政府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今年4月14日,石破茂就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對美國新關稅政策發出警告”:“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可能擾亂全球經濟秩序根基。”同時,他明確表示日本“不準備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會“急著達成協議”。
從鳩山由紀夫的演講到石破茂的表態,日本現如今在對美外交上顯然早已經不是一味的卑躬屈膝、奴顏順從,而是有所反抗,盡管這反抗并不激烈,但日本的“反心”卻由此可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