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尹星云)近日,北京交響樂團與北京民族樂團在北京藝術中心聯袂上演《運河華章·中國紅》混編室內樂音樂會,以中西交融的混編室內樂陣容演繹了十余首經典樂曲,用音樂繪制出一幅貫通古今、連接南北的文化長卷。
本場音樂會是通州區“運河有戲”演出季原創劇目孵化作品,音樂會特邀五位優秀作曲家對曲目進行全新編創。指揮家張鳴揮舞指揮棒,經典的《節日序曲》為音樂會拉開大幕。嗩吶與笛子等民族樂器為這支樂曲帶來鮮明的民族風味,小提琴等弦樂聲部則烘托出豐富的交響性。
音樂會選取了多首經典作品,《紅梅贊》《萬泉河水》等作品給觀眾帶來既熟悉又新鮮的聽覺感受。小提琴甜美的音色與琵琶應和,東西方樂器相互對話,吟唱民族的旋律。“相比于單獨的交響樂隊或民族樂隊,混編室內樂的聲音更加豐富,也有更多的可聽性,《運河華章·中國紅》主題也更適合混編樂隊的呈現,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聲音色彩。”張鳴介紹,交響樂團與民族樂團的混編演奏,最大的難點是把握不同樂器聲音的平衡與融合度,“經過這幾天的排練,演奏員們已經非常默契,聲音也調配得非常和諧。”
音樂會還改編上演了多首觀眾耳熟能詳的歌曲和影視劇主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珊瑚頌》《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歌曲上演時,現場觀眾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不時為混編樂隊帶來的表現感到驚艷。北京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員張瑩帶來了《漁家姑娘在海邊》的深情獨奏,樂曲中的民歌風味與現代感旋律,讓觀眾重回電影《海霞》中海島女民兵的生活。
“中西融合的混編樂隊,無論是對我們演奏員還是對觀眾,都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形式。”張瑩說,作曲家在改編時為作品注入了與眾不同的聲音,“排練時,我們也在默契的合作中讓中西不同的樂器發揮各自的最大優勢。”
“交響樂團和民族樂團以混編形式進行演出,不僅在學術層面探索東西方樂器的融合,也能讓觀眾通過熟悉的旋律看到創新演繹,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感受音樂中呈現的歷史歲月。”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表示,近年來,北京交響樂團為中西樂隊的融合做出了很多探索,也推出了不同規模的作品,“我們創作的初衷是希望這種形式未來可以走出國門,在西方人熟悉的交響樂隊中加入我們的民族樂器,讓西方觀眾聽到與眾不同的聲音,進而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李長軍說,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有文藝院團義不容辭的責任,此番兩家北京市屬院團合作,也在向觀眾與音樂界傳達屬于北京的獨特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